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未来概念产品设计1.反重力---未来校园交通工具设计2.思维传输机3.图书馆查阅系统成员:李健康章永胜李丹萍任振普宁玉龙吴冬香郑清华头脑风暴反重力----校园交通工具反重力学说的起源缘起尽管,反重力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传统科学长期认为,反重力是不可能的。1992年4月,已故的英国索尔福德大学教授、当时担任英国航天防御系统战略项目负责人的布赖恩·扬在伦敦机械工程师学会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解释了为什么进行反重力研究与航空航天业乃至世界都有关。“Grasp”简报说明了波音公司为什么必须雇佣俄罗斯材料专家叶夫根尼·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原因。波德克列特诺夫声称发明了可以屏蔽重力影响的装置。波德克列特诺夫的论文1992年,任职于芬兰坦佩雷技术大学的波德克列特诺夫向一家英国物理学杂志提交了一篇论文,他描述了被置于高速旋转的超导体(极低温度时失去电阻)上面的一个物体如何失去将近2%的重量。这篇论文泄漏给了一家报纸。一来因为它涉及禁忌的“反重力”概念,二来因为它在主流物理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波德克列特诺夫被学校开除了。但这位俄罗斯人的研究吸引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该局早已同亨茨维尔亚拉巴马大学的一位研究员有联系,这位研究员宣称她能制造出一种类重力场,能够利用高速旋转超导体排斥或吸引物体。早期运用早期运用随着多鲁滋·扎比的统治下的吉恩公国的崛起,吉恩军很快开始了这个发现的军事运用研究。在UC0070年,及吉恩军的研究员证明,大量地散布米洛夫斯基粒子可以暂时地使雷达和无线电联络失去作用,这样,在视野内的近战就不可避免了。米洛夫斯基粒子的散布能力是高达世界中空间战舰的标准特征,但机动战士没有这个能力。在UC0071年,吉恩的研究员们建造了超小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替代了传统的磁场,这个改进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使用一个I-力场来限制和压缩反应燃料,从而触发热核反应。作为helium-3反应堆副产品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从而也被回收使用来保证反应堆的运行。米洛夫斯基粒子形成的I-力场格也起到了热核反应的催化剂的作用,与真实世界中1950年发现的核反应中的介子的催化作用一样。这个高效率的设计的大小只有同样出力的旧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的五分之一。近现代反重力研究成果波德克列特诺夫的进展几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俄亥俄州哥伦布超导元件公司支付60万美元,制造波德克列特诺夫曾使用过的装置,并且聘请了这位俄罗斯人做顾问。这项实验虽然被延期了,但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罗恩·科措尔自信实验可以完成。现任职于莫斯科化学研究中心的波德克列特诺夫,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他同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莫达内塞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一种“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它能对所有物体产生一种斥力。该设备使用一个强放电源“发射器”和一个超导“发射器”,制造出了一种“重力冲量”。波德克列特诺夫说:“时间很短,沿着放电的线路以极快的速度(实际上是瞬时)进行传播,经过许多不同物体,没有任何显著的能量损失。”他说,实验结果是对光束击中的任何物体都产生了推力作用,大小同物体质量成正比。波德克列特诺夫在调整一个激光瞄准装置时说,他的实验装置已经显示有能力击倒1公里外的物体,他声称,这一装置用同样的能量可以击倒200公里外的物体。正是波德克列特诺夫的“冲量重力发生器”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波音公司的注意。在那份“Grasp”简报中,波音公司描述了该装置发出的光束如何不受任何电磁屏蔽影响,可以穿透任何物体而达到目标。英国军用飞机的概念用空反重力试验英国另一概念反重力推进系统英国构想的重型车辆,并用了反重力推进系统波音航空公司反重力实验室近现代反重力原理图表显示配置低功率改装重力实验俄罗斯研究人员所做的简化实验:新的观点新的观点后面要说的反重力与未知的“物体和地球之间的斥力”、“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斥力”有所区别。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物体的悬浮都必须通过给另一物体施加作用力而受到反作用力,而现代物理学对电磁现象的研究已经证实牛顿第三定律在许多电磁现象中不适用。这就给利用电磁学原理制造不遵循牛顿第三定律的物体留下了机会。较简单的情形是只要两个动态点电荷满足三个条件,它们各自受到的力就会指向同一方向,力的大小按正弦规律变化,合力不为零且稳定不变。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两个动态点电荷的电量按照正弦规律变化,平衡位置的电量为零;变化的相位相差四分之一个周期;并且这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是波长的整数倍加四分之一个波长。如果使合力总是指向重力的反方向,那么就削减或者抵消了重力,甚至得到更多的升力。该作用力没有依赖于其他物体的支撑。这有利于制造人们想象中的类似于飞碟的飞行器。反重力实现的可能性反重力实现的可能性30年代,布朗在美国海军供职,继续建造他的电容器,而且做得更大了。他的实验在1952年达到顶峰,那年他在许多科学家和军界人士面前做过一次表演:把两个2英尺宽的金属盘装载在10英尺长的转轴末端,用50瓦特的电力以高达5万伏的电压冲击该装置,金属盘以每秒16转的速度旋转起来了。这足以说明布朗的发明有着重要的价值。卡梅伦选择了一种轻木,制造出稳定的三角形飞行器。三角框架的上部缠绕了一匝电线,用以接受高压电,下部粘有铝箔条,中间是3至5厘米的空隙,据称由此在铝箔条和电线间形成一种向上的推力,就是别费尔德-布朗效应。把高压电打入该飞行器,它果真立即飘升到空中,飘升机就此诞生。2001年6月,卡梅伦把这个飘升机的图片传到因特网上。2002年初,时年26岁的蒂姆·文图拉在网上看到卡梅伦的飘升机图样,随后他亲手仿做了一个,果然飞了起来。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去年夏天失业后更是大量地制造,自称比地球上任何人做的都多。他还在西雅图开了一个网站“AmericanAntigravity”,专门收集各种飘升机的飞行录像并作出理论总结,还在网站上一步步地介绍了制造方法。由此,飘升机运动成了一种全球现象,西雅图也因此成为飘升机运动的总部。这种推进器比现有的飞行动力系统有诸多优点,它们不需要操控部件,不需要搭载燃料,可以远程接受其所需的能量。未来概念产品中的反重力应用
本文标题:未来概念产品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92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