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姓名:黄建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地质工程指导教师:戴俊生;赵永杰20081101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作者:黄建东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胡兴中.HuXingzhong低渗透砂岩油藏地球化学-测井综合评价--以商河油田基山砂岩油藏为例-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1)低渗透砂岩油藏因其孔隙结构复杂,利用常规方法进行油水层识别和储层评价难度较大.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直接分析储层样品的流体特征,测井技术特别是核磁共振测井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储层响应特征.以商河油田基山砂岩油藏为例,介绍了以地质为主线,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井相结合,从孔隙结构入手,利用多种资料和手段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方法,并在基山砂岩油藏储层的实际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期刊论文王瑞飞.沈平平.宋子齐.杨华.WANGRuifei.SHENPingping.SONGZiqi.YANGHua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石油学报2009,30(4)通过岩心样品的恒速压汞测试,对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有效喉道半径、有效喉道体积、有效孔隙半径、有效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征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岩样,有效喉道、有效孔隙发育程度较高,孔喉比较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等孔隙和小喉道发育、孔喉连通性差及孔喉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的贾敏效应伤害.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性质主要由喉道控制,喉道半径分类明显.渗透率越低,喉道半径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越好.喉道控制储层渗透性,进而决定开发难度和开发效果.3.期刊论文邢正岩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3,25(5)该文在牛20、纯41、桩74、大芦湖等低渗透砂岩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胜利油区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该模型充分利用三维地震、地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地层模型、构造模型和储层模型研究为基础.裂缝模型研究是关键,主要包括野外和岩心裂缝研究、测井方法研究裂缝密度、古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法预测裂缝走向、现今应力场模拟方法研究裂缝的连通性及分析压裂裂缝的展布方向和储层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等.储层非均质地质模型研究主要包括测井资料解释模型的建立、层间非均质研究、层内非均质研究和平面非均质研究.该模型在胜利油区应用效果良好.4.期刊论文郝明强.刘先贵.胡永乐.杨正明.侯建锋.HaoMingqiang.LiuXiangui.HuYongle.YangZhengming.HouJianfeng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石油学报2007,28(5)将不同渗透率的含微裂缝与相同渗透率、不含微裂缝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空间形态、喉道半径、微观均质系数和相对分选系数等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孔隙度渗透率性质、可动流体体积和压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孔道与孔道之间主要靠微裂缝连接,连通性较低,主要由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气测渗透率和微裂缝宽度、微观均质系数、相对分选系数和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等都有明显的幂律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差,气测渗透率与水测渗透率比值较大,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严重,压力敏感性较强.渗透率低不是低渗透油藏的本质特征,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根据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体积百分数和压力敏感特征等多个因素综合评价其储层特征.5.学位论文时宇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2008本文以海-塔盆地四类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模拟、渗流力学、数值分析等方法,对比了低渗透砂岩、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及低渗透砂砾岩等不同岩性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低渗透油藏单相和两相流体渗流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低渗透砂岩、低渗透凝灰质砂岩储层在孔隙结构类型、喉道与渗透率关系、分选性与渗透率关系等方面较为接近,而与低渗透砂砾岩相差较大。海塔盆地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平均喉道半径等在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其开发效果将优于其余外围低渗透油藏。其中塔木察格砂岩的常规压汞、恒速压汞以及核磁共振数据表明该储层好于其它海塔低渗透储层。2.建立了新的变形介质油藏非线性渗流产能方程,结果表明储层非线性渗流的程度越大,介质的形变程度越大,油井的产能越低;在变形介质条件下增大生产压差,油井产能增加。但渗透率的降低幅度也增大,采油指数随生产压差的变化曲线上存在一个最大值,这为低渗透油藏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3.建立了新的描述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模型。结果表明流度与启动压力梯度是形成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因素。并确定了产生非线性渗流的压力梯度区域。定量的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流度及微观孔隙结构对非线性渗流作用的影响。4.提出了不同低渗透储层可动油和残余油在地层孔喉中的分布规律。各储层残余油分布在大于储层流动孔喉下限半径的孔喉空间中,而不仅局限于小喉道。不同储层渗吸采油的比例不同,应据此制定合适的注水速度。5.建立了考虑低渗透渗流影响的油水相渗理论新模型。分析了非线性作用对油水相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渗流区域范围内,压力梯度越高油相相渗越高,水相相渗越低。6.提出了新的油水两相驱替模型。研究了油水活塞式、非活塞式水驱油非线性渗流规律。与Darcy渗流相比,非线性渗流条件下油井所需生产压差更大,含水率更高,采出程度更低。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孔隙结构,敏感性,变形介质渗流规律,可动流体6.期刊论文李红南.王德军.LiHongnan.WangDejun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石油学报2006,27(5)以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建立了长期注水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态模型和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高含水率开发阶段储层微观剩余油的三类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开发流体动力地质作用控制了不同含水期三角洲前缘低渗透砂岩油藏参数的演化,储层宏观物性参数及微观孔喉网络演化有利于驱油.油藏仿真模型是揭示长期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三维空间演化规律、预测和评价剩余油分布的有效技术手段.7.期刊论文唐红菊.TANGHong-jv中-低渗透砂岩稠油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22(4)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四段属于中-低渗透砂岩稠油油藏,储层渗透率较低,孔喉半径小,原油粘度大,采油速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通过缩小注采井距、完善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后期积极实施压裂、酸化、解堵等增产措施,解放中-低渗透层,能达到提高采油速度,改善此类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8.期刊论文习传学.朱绍军.XIChuan-xue.ZHUShao-jun适应油藏裂缝系统优化注水开发井网--以安塞油田坪北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为例-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16(4)安塞油田坪北区为低渗透裂缝油藏,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古地磁测定、岩石力学实验、微地震波监测、三维水力裂缝模拟和地应力分析,研究了油藏储层天然裂缝产状、裂缝性质、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共有4组,其走向方位分别为43.5°、320°、90.4°和2.5°,主要集中在43.5°和320°.人工裂缝主要发育方向为北东75°,生产动态特性表明油层存在双重孔隙介质,井与井间地层压力恢复程度差异大,利用裂缝系统特征,加密调整注水开发井网取得较好效果.9.学位论文张莉中国北方典型(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研究2001中国含油气盆地按照构造体系可以分为伸展型盆地、稳定型盆地、挤压型盆地等几种类型.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形式以及地质特征与不同构造体系的盆地类型有关.该论文选择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含油气盆地中的头台油田、朝阳沟油田、肇州油田、榆树林油田、哈南油田、川口油田、安塞油田及鄯善油田等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系统研究了伸展型、稳定型、挤压型盆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不同构造体系类型盆地的裂缝地质模型,并对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进行了分类,最后探讨不同类型盆地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10.会议论文刘红.刘柏林.常鸣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损害预测与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1999该文在储层特征分析、室内实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敏、水锁损害预测数学模型和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外来固相颗粒等损害程度诊断经验公式,并编制了新区储层损害预测专家系统和老区储层损害诊断软件。在Z2断块和FM油田初步应用表明,该项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低渗透油田滚动开发效益,改善老油田低渗透非主力层系的开发效果。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bjsydx),授权号:9b1b75c5-0dec-4aa9-960e-9e08015b5351下载时间:2010年10月7日
本文标题: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7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