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羞耻感与自我乔亲才导师:闻素霞引言•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在道德自我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并对道德自我的形成及践行起到动机的作用。•个体的道德自我,反映了一个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某种认识或某种意识状态,是自我中的一部分羞耻感的语词学内涵•中国文化中“羞耻感”的内涵•《辞源》对其意义的解释为:–羞愧之心;–耻辱,可耻的事情;–侮辱古人的理解和诠释•《荀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见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泰伯》: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双重特性西方英语文化中的“羞耻感”•“shame”一词来源于印欧语系,指的是一个人逃避、隐藏、掩饰自己•《钱伯斯基础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指的是由于做出错误或愚蠢的行为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维纳: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中西对比•西方文化更强调外显行为的作用•中国文化兼重外显和内控•“羞耻”的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羞耻感对道德自我形成的积极影响•“知耻”是个体道德自我形成的基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知耻与否”也是衡量个体道德自我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无善恶之心,非人也(孟子)避免“羞耻感”是道德自我的基础•羞耻感是一种负性的内部情绪体验•“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社会情境中进行两种学习直接经验的学习•惩罚——社会教化•行为的尺度是有年龄差异–他还是一个孩子嘛–不知道羞耻间接经验的学习•社会学习•对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出现的结果进行观察、学习•自我评估、情境特征分析•寻找自己的行为空间自我建构•与客观世界建立联系、与他人建立联系是个体的内在需求•个体还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产生矛盾•解决:建立与社会文化相匹配的自我羞耻感是促进道德自我成长的动力•应对策略–如何应对处理目前的情况–在将来如何避免类似的事件、状况再次发生•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体验到羞耻感而感受到的不安、焦虑、痛苦,其本质是社会性自我受到威胁羞耻感的负面影响•钱铭怡对应对方式进行了研究•高羞耻组个体的应对方式是–(1)回避对事件的讨论及相关的人、场所;–(2)隐藏感情,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3)祈祷得到宽恕,或祈祷心中的不快消失;–(4)让时间磨平一切。•低羞耻组的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1)向他人讲述这件事,并听取建议;–(2)向他人讲述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对于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知耻”教育•需要考虑的因素–个体的人格特点–归因方式–产生羞耻感体验的可能情境–各种知识的态度以及先期知识储备
本文标题:羞耻感与自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92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