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7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第1页共7页2017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第2页共7页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二)能力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三)知识1、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第3页共7页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4、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三、教学措施: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第4页共7页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第5页共7页2017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计划1.查漏补缺.复习前进行摸查测试,了解学生对本册内容掌握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复习.加强口算基础题目的练习和易错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减少计算的错误.帮助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理清知识点的联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加强学生的记忆,深化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养.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由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理性的认识.2.灵活解题,提高综合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复习,练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找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题规律,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能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应用数学能力.3.在复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数感和数学思维的梳理和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针对学生集中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复习练习,采用先做后讲再强调,再反复,变化练习,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复习课,练习题,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练习题的综合性和层次性.4.关注后进生,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找准问题,分类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让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提升.5.养成学生认真做题,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操.二,复习内容及课时安排第6页共7页复习内容:(一)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2课时)1.掌握含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律进行一些简算.4.会进行连减,连除的简便计算.重.难点:1.正确计算两步,三步式题.2.能合理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2课时)1.小数的加减法2.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3.会比较小数的大小.4.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5.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制复名数的相互改写.6.能根据要写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重.难点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及混合运算,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2.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实际问题.3.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4.正确的进行复名数的改写与换算.5.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第7页共7页(三)位置与方向:(1课时)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四)三角形(1课时)1.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正确测量和画出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应用.(五)统计(1课时)1,画折线统计图,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对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六)综合测试与评讲反馈(4课时).
本文标题:2017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79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