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学前心理学实验指导手册(修改稿)
《学前心理学》实验指导手册(一)《学前心理学》课程开设实验课时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帮助理解课程内容中引用的大量实验结果,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有初步的感受。为此在幼儿认知发展中选择记忆、注意、想象,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选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实验内容。认知发展由教师根据前人实验加以修改后进行验证性实验。亲社会行为发展实验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并实验。实验一幼儿记忆的发展(必做)一、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简介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的划分:有明确识记目的和意图,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活动就是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幼儿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开始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约4、5岁的时候才可以观察到。幼儿有意记忆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二、实验目的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差别。2、感知与体验研究幼儿记忆的实验方法与过程。三、实验对象与材料1、材料:小猫、小羊、小鸡、小猴、小猪、牛奶、面包、巧克力、雪糕、果冻、鱼、虾、西红柿、黄瓜、茄子图画各1张,共15张。2、对象:选取各个年龄段幼儿男女各10名作为实验参与者。四、实验程序与要求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用的基本材料、场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个年龄班抽取男女幼儿各10名。2、两种识记任务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同时进行。(1)无意识记组:给幼儿出示15张图片,请幼儿给图片分类。分类任务完成后请幼儿玩玩具3分钟,然后请幼儿回忆刚才看到了什么,记录正确回忆的数量。(2)有意识记组:给幼儿出示15张图片,要求他(她)看完以后要到另外一位老师那里去汇报,说说他看到了什么。图片全部看完后让幼儿越过一间房间到另一位老师那里,说出他看到了什么,记录正确回忆的数量。五、实验指导语与记录表1、指导语(1)无意识记组: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玩一个“放在哪里?”的游戏。看这里有很多图片,老师把这个小猫放在方盒里,面包放在圆盒里,小鱼放在三角盒里。现在请你把剩下的图片分到这三个盒子里。(3)有意识记组:小朋友,你看,老师这里有些图片,我给你看的时候请说出它的名字,而且要记住它,全部看完了请你到隔壁房间里XXX老师那里,给她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记住得越多,XXX老师会越高兴。明白了吗?好,请看。2、记录表实验组别所在幼儿园姓名性别班级小猫牛奶鱼合计小羊面包虾小鸡巧克力西红柿、小猴雪糕黄瓜小猪果冻茄子备注:当幼儿说出图片名称时就在相应的栏内打√,然后数出记忆数量填写在合计栏内。六、实验结果统计描述统计:计算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推断统计:计算各个年龄段以及总体的性别、年龄差异和任务间的差异七、讨论与分析1、三个年龄段幼儿无意识记、有意识记的差异各是怎样的,怎样解释?2、同一年龄段幼儿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差别是怎样的,为什么?3、各个年龄段幼儿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有无性别差异?为什么?实验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选做)一、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简介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区别: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而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3岁前儿童基本上都是无意注意,3岁以后,在教育和生活的要求下,幼儿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一般认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个发展过程。3、4岁时,还很不稳定,有赖于成人有计划地提出他们能够完成的任务和要求,帮助他们组织注意。5、6岁时,开始能够独立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二、实验目的1、比较小中大班幼儿有意注意的差别。2、了解评价幼儿有意注意的“校对改错法”的基本操作过程。三、实验对象与材料1、实验对象:在小中大班随机抽取男女幼儿各10名进行实验。2、实验材料:改错练习纸和正确答案纸。纸上每行印有31个符号,共15行,有465个符号。这两种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答案纸上的排列与改错纸上的排列不同,每隔1~4个符号,出现一次不同。错误出现的间隔长短也是随机的。四、实验程序与要求1、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记录纸,读答案纸上符号的速度是2秒一个符号,实验者练习朗读速度达到要求。2、实验程序及要求:实验者与记录者两人一组,与幼儿简短熟悉后先教会幼儿校对改错的方法。然后发给幼儿一张改错纸,说出指导语后实验者按要求朗读答案纸上的符号,要求幼儿根据朗读校对改错纸上的符号,并将不一致(错误)符号划去。五、实验指导语与记录1、指导语:小朋友,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让老师看看你是不是很能干。你看,你的纸上有圆圈和三角,我的纸上也有,但我的和你的不是一模一样的。我读的时候请你注意盯住你的纸上的符号,把我读到的和你的纸上不一样的那个符号用这支笔划掉,看看你划掉的对不对,明白了吗?好,请注意,我开始读了。2、记录:把幼儿划过的改错纸,校对一遍,数出正确的个数记录下来。记录纸格式如下所在幼儿园:性别:出生年月日:正确数:六、实验结果统计1、描述统计:计算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平均数与标准差2、推断统计:计算各个年龄段以及总体的性别、年龄差异七、讨论与分析1、幼儿各个年龄段的有意注意有差异吗?如何解释这个结果?2、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幼儿有意注意有差别吗?为什么?实验三幼儿想象的发展(选做)一、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特点简介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二、实验目的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有意想象的差别。2、感知与体验研究幼儿有意想象的实验方法与过程。三、实验对象与材料1、材料:每个实验对象一张画有椭圆形的画画纸和一套油画棒。2、对象:各个年龄段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幼儿作为实验对象。四、实验程序与要求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评价标准以及记录纸。2、确定实验对象并进行预实验。3、时间限定在30分钟,实验中不得给予提示与引导。五、实验指导语与记录表1、指导语:小朋友,你看,老师这里有一张图片,但我还没有画完,只画了一个椭圆,请你帮助老师把它画完,你愿意画成什么就画什么。要画得有意思,最好是一个故事。明白了吗?好,想好了就开始画吧。2、记录表所在幼儿园性别出生年月日图画内容想象水平评价依据3、评价标准0型:儿童不能接受利用所给的成分画出自己想象的形象这个任务,不把所给的部分画成完整的图画,而在旁边自己另外画些什么。I型:儿童能在卡片上画出图画,但画出的某种物体的形象(如娃娃)是粗线条的,没有细节的轮廓。II型:同样也画一个物体,但已有各种细节。III型:儿童所画的物体已包含某种想象的情节。(不只是女孩,而且是做操的女孩。)IV型:儿童根据想象的情节,画几个客体。(例如一个女孩带着小狗散步,等等。)V型:按照不同性质的新方式运用所给的图形。如果说在I——IV型中,所给图形被儿童画作图画的主要部分(画成头等),那么在这种类型中,它仅仅作为儿童想象形象的一个次要部分(例如椭圆已经不是娃娃的头,而成了小狗的眼睛而已,等等。)在这种类型中,儿童运用所给成分组合想象形象时,表现出相当大的自由。给上述水平依次赋值为0、1、2、3、4、5分。六、实验结果统计描述统计:计算小中大各年龄段的平均分与标准差推断统计:计算各个年龄段以及总体的性别、年龄差异七、讨论与分析1、三个年龄段幼儿有意想象的差异是怎样的,怎样解释?2、同一年龄段幼儿不同性别的幼儿有意想象的差别是怎样的,为什么?实验四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必做)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简介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或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生在1岁以前。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分化和发展。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合作行为最为常见。二、实验目的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某种亲社会行为的差别。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实验研究的简单设计。三、对象与工具1、对象:在幼儿园小中大班随机抽取男女幼儿各5名,共30名。2、实验设计:横断发展研究设计。3、自变量与因变量:年龄为自变量,某种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行为情境为控制变量;四、实验设计要求1、定义变量:给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2、情境设计:要求设计单一情境,各个年龄组儿童呈现相同情境。实验情境可以是假设情境,也可以是真实情境。3、确定因变量计分标准,并进行预实验以获得较高的计分一致性。4、实验参与者(被试)选择设计:要求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实验参与者。5、实验操作过程设计,要求明确操作流程以及每个过程的要求。五、实验结果统计描述统计:计算各年龄段某亲社会行为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绘制某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折线图。推断统计:采用差异检验的方法推断某亲社会性行为的年龄差异。六、讨论与分析1、某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的发展变化特点是什么?为什么?2、某亲社会性存在性别间的差别吗,为什么?3、与他人研究是否一致?为什么?七、结论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实验指导手册(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64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