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1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一: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问题二: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情,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3分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补充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盐铁论·通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汉书·地理志》(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依据教材了解耒和耜的功能)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1)表现:①农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②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③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3)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整个古代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2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1分钟)1、精耕细作的含义【详解】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精耕细作的体现(1)、铁犁牛耕的发展阅读教材完成下表:(2)、耕作技术的进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依据教材了解后面的两种耕作方法)【学习延伸】(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4)、灌溉水的提高阅读教材归纳出不同时期水利工程或水利灌溉工具填在表格里时期工程或工具战国都江堰汉朝漕运、白渠、龙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学习延伸】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2分钟)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补充说明】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时期工具名称特点战国铁犁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西汉耦犁二牛三人、一牛二人耧车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隋唐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筒车3(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补充说明】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含义【详解】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3)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甚至产品→提高生产积极性②土地有限,经营规模小→提高耕作技术③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脆弱【本课小结】(1分钟)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3.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板书设计】【探究学习】由学生相互讨论解决(6分钟)合作探究1: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其出现有何意义?结构和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合作探究2:我国商周时期农业比原始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合作探究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诗》唐•李绅结合本诗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①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灾荒瘟疫和天灾人祸。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社会的动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中国农业的起源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铁犁、耦犁、耧车、曲辕犁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作制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春秋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水利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耒耜的出现
本文标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8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