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婚姻与生育的经济学分析
婚姻与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的本意是“经世济民”,用经济学的原理阐释婚姻和生育等社会学范畴的话题,是一次比较有趣同时也有创新意义的探讨。这也许对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婚姻和生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启发,同时也是对经济学分析领域的一次拓展。俗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否结婚、和谁结婚以及何时结婚等一系列有关婚姻问题的决策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男女双方结婚以后,是否生育孩子、生育多少孩子以及何时生育孩子等有关生育决策的问题又变得不可回避。在假设前提下,本文主要对婚姻和生育问题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首先,婚姻的经济学分析部分,从经济学角度对人为什么选择结婚、应该选择在何时结婚、人们如何在约束条件下选择结婚对象三个问题作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接着,在生育的经济学分析部分,主要针对现代家庭中父母是否要孩子、要多少孩子、影响家庭中孩子数量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指出影响父母生育决策的主要因素。第一章导论俗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决策问题是多数人一生中必须经历和面对的。男女双方结婚以后,生育孩子问题又变得不可回避。人们曾经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婚姻和生育决策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分析。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里•贝克尔才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把人力资本理论、最大化行为理论、稳定偏好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贯彻其中,对家庭生活的很多重要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释分析,创立了家庭经济学。他在1964年和1981年发表的《人力资本》、《家庭论》等著作,被看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古至今,人类总共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即一夫一妻制)三种婚姻形式。“这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在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愚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MY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可见,婚姻制度的变迁,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联系。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发展各阶段的经济制度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产物。现代婚姻的选择方式主要有自主选择和通过婚介机构选择两种。男女双方结婚后,便组成本文要分析的另一个对象——家庭。家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一种多人组成的生产机构,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人自身的生产与繁衍。在生育决策中,不同结构、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会有所不同。第二章婚姻的经济学分析一、婚姻的性质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婚恋行为是一种交易行为。婚姻中契约双方从寻找对象到恋爱再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谈判和认同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因此婚姻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成人男女之间的经济契约。但是,这种经济契约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一般的契约有很大的不同。从形式来看,婚姻契约实际上是一种隐含、默认的契约,它缺乏实施细则与履约条款,属契约关系中最不完全的一种形式。从内容来看,婚姻契约具有很大复杂性、模糊性和可变性。婚姻等同于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但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人们在婚姻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不仅仅是货币,还有他们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等,交易所得则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对于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富于效率的婚姻市场来说,婚姻意味着双方签定契约,交易达成。按照经济学最基本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一般情况下,除了极少数人会选择单身——决定单身的诱因取决于单身所得相对于结婚的预期所得要大——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结婚。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结婚?其次,人们会在何时选择结婚?最后,选择和谁结婚?本文将会在下面的部分对此作深入的分析,引出影响人们婚姻决策的因素。二、婚姻分析的假设条件首先,资源的稀缺性和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婚姻资源也是稀缺的,婚姻市场中的交易者也是理性经济人;其次,婚姻是一种契约性交易,就必然在收益的同时存在风险。婚姻的风险主要包括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中,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双方对婚姻的错误期望,契约一方为了干扰和误导另一方的选择而恶意隐蔽信息或行为,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的逆向选择;而婚姻契约和法律对婚后双方行为缺乏强制约束性和惩罚措施不力,这可能导致婚后的败德行为,即道德风险。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渠道的不畅,人们的实际选择通常都不是最优选择。按照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信息可分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两大类,私有信息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婚姻双方预期错误的可能性,这就为离婚埋下伏笔。另外,实际生活中还会出现一方为了干扰和误导另一方的选择而隐蔽信息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婚恋交易发生之前的过程中,男女双方通常会竭力展示自己的优点而隐藏自己的缺点,即隐蔽信息,使得信号的作用往往并不可靠,双方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这两个原因将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A和B通过结婚所得为10000的概率是30%,所得为1000的概率为70%,则结婚的期望值应为:10000*30%+1000*70%=3700;假设以上情况为现实情况,而A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和B的隐蔽信息、隐蔽行为等等因素而错误地估计为所得10000的概率为70%,所得1000的概率是30%,则A的结婚期望值为:10000*70%+1000*30%=7300一旦现实中婚姻所得为1000,那么将导致A非常失望;当这种失望达到一定程度时,婚姻契约破裂,离婚在所难免。婚姻的另一风险在于婚后双方的败德行为,即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就是不履行婚前的承诺或约定。婚姻契约形式的隐含性和契约内容的可变性,使得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往往事先无法预期,履约与否及履约好坏根本无从定义;另外,婚姻制度只不过是对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和财产关系上发生作用,其法律效力一般只作用于经济层面,而对家庭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和行为则显得无能为力。男女双方婚前百依百顺,婚后则原形毕露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于现行的婚姻制度和法律缺乏对行为的约束性,惩罚措施也无法有效展开,这使得婚姻的风险更高。要完全解决婚姻决策中类似上述信息不对称和隐蔽行为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不可能的,但也并非意味着只能无所作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降低或规避风险。首先是扩大信息的搜寻对象。但是不能不考虑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巨大的“搜寻成本”。其次,重点抓住最本质且具有“可信性”的信息比较、鉴别和择优。当然这里双方有可能通过“隐蔽行为”而向对方发出虚假的信息,误导对方的选择。六、结论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理性经济人是否结婚,取决于婚姻的成本收益比较,只有当婚姻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并且选择结婚的预期效用超过继续单身的预期效用时,他(她)才会决定结婚;而在决定和谁结婚时,他(她)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和能带给他(她)最大效用的人(即择偶效用函数Q值最大的对象)结婚;在结婚时机的选择上,人们应该选择和择偶效用函数还未达到最大值的对象结婚。在这个结论的前提下,婚姻市场上一般遵循以下两条推论,即正向配对和优势互补原则。(一)正向配对、等价交换这种婚姻配对称之为“龙凤配”,或“门当户对”。婚姻市场的运行模式,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等价交换”,“互利互惠”。凡是背离了这一规律,超出了交易成本,即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投入时,也就难以成交。所以现实中的婚姻一般是两个效用函数值相近或相等的个体之间的结合。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当红女明星不会选择嫁给民工,富家公子不会娶乡下村姑为妻。可见,“门当户对”是婚姻的最佳组合的一种。(二)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婚姻市场上还存在另一原则,即双方的效用函数符合正向配对原则的情况下,婚姻市场上的男女会选择能和自己形成优势互补的对象结婚,即婚姻效用函数内部结构的互补。这样婚姻双方就能够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各取所需,提升对方的效用水平,实现双赢的目的,即1+12,达到帕累托最优。比如现实中的“官商结合”就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婚姻。七、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特殊婚姻现象的分析现实中,富家公子和高官子女或漂亮明星的结合、性格互补的两个人的结合、收入相近或学历相近的双方的结合、工作型男人和家务型妇女(即通常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结合等等都可以用“正向配对、等价交换”原则和“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原则来解释。另外,一些看似特殊的婚姻现象其实都可以用以上理论来解释。(一)“傍大款”现象:美女傍富翁、帅哥傍富婆现实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年轻帅哥傍富婆和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就是正向配对原则和优势互补原则的体现。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效用函数中每个变量都是可变的,并且个人的偏好是不尽相同的。根据经济学理论,一个人越稀缺的东西对此人而言价值越大,因此能带给他的效用就越大。对于一无所有的年轻美女和帅哥,金钱才是他们最稀缺的,因此金钱能带给他们最大的效用。同样道理,腰缠万贯的富翁和富婆就不会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因为年轻美貌带给他们的边际效用要远远大于金钱能带给他们的边际效用。这样,不考虑其它因素,美女与富翁、帅哥与富婆能各取所需,互为最有效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他们的结合就是理所当然的。(二)“三高”女性结婚难现象按照以上结论定理来讲,不论男女,只要是他(她)的效用函数值够大并且内部结构平衡,那么他(她)就是婚姻市场上“有效率的寻觅者”,能吸引众多交易者。但矛盾的是,现实中“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人群中,男士普遍比较受欢迎,而“三高”女性却难以成婚,以至成为一种令人忧思的社会现象。据文汇报报道,一项针对上海市高薪人群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高达57%的高薪女性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成婚而被迫选择单身,主要包括外企白领、律师、财会、翻译、教师等七类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呢?究其原因,包括社会观念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社会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是之所以出现“三高”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前面的分析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分析,没考虑社会观念的影响。个人因素有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择偶圈子小、个人眼光高等。首先,社会观念方面,由于男女性别差异及社会分工不同等因素,自古以来就已经形成男高女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大多数男性不愿意与一个职位、学历、收入都比自己高的女性结婚,大多女性也不愿找一个条件比自己差,甘愿做家庭主男的男性结婚。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婚姻就好比田忌赛马,一等男性和二等女性结婚,二等男性和三等女性结婚,剩下一等女性和三等男性难以成婚。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其次,个人原因方面,“三高”女性从事的一般都是短期内难见成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这导致她们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在婚姻市场中搜寻交易对象;另外,“三高”女性一般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人群少,交友面窄,导致择偶圈子小,可选择对象少;个人眼光高,观念没有转变,大多女性不愿找一个收入、地位、学历等都比自己低的男性结婚。这些原因都能导致“三高”女性结婚难或者被迫性单身。(三)“鲜花插在牛粪上”现象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鲜花插在牛粪上”是指年轻美女嫁给丑男人或老男人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仅仅从身体条件的角度去评价的,没有考虑双方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但是我们前面分析过,美女嫁给又老又丑的富翁的现象其实是完全有道理,因为理性经济人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并且人们的偏好是有差异的。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鲜花插在牛粪上”。真正的意义上的“鲜花插在牛粪上”应该是一种极端的不等价交换,指婚姻效用函数极高的个体与婚姻效用函数极低的个体之间达成的婚姻契约,比如,又有金钱又有权势又漂亮又年轻的女人嫁给一个又没金钱又没权势还丑陋不堪的老男人。事实上,从经济学角度看,排除强制因素,在自由有效的婚姻市场上一般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万一发生了,就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存在非自愿的强制因素;第二,“信息的极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但是,在现代社会
本文标题:婚姻与生育的经济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8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