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全册)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8、探索宇宙;第四单元信息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二、探究过程1.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科学文件夹3.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教师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4.了解晶体用途。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N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1.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教学过程】1.引入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讨论。2.怎样放得更大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汇报。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3.做个简易显微镜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1.5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教学准备】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1.引入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2.提出问题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12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我们的头发
本文标题:(全册)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3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