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第二讲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现状二、污染和破坏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三、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现状(一)取得的初步成绩1.开展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2.环保法律相继出台,并初步形成体系3.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4.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增强6.环保理念开始逐步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二)存在的问题1.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1)乱开乱垦挖矿使本来翠绿的松涛水库水源林变得千疮百孔植被惨遭破坏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区21.2万km2,局部水土流失区20.0万km2,轻微水土流失区2.2万km2。我国南方的水土流失裸露土地水土流失严重(2)水资源萎缩、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河流断流,甚至出现干涸或季节性干涸。废水污染致使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四通八达的干渠水网把污水送到了全县许多村庄,水质为劣5类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1600人,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美丽的村庄就逐渐被由于水污染而诱发种种疾病的阴影所笼罩。1990年到2004年,有105人因患各类疾病死亡,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岁。残疾及其他疑难病症也很多,失明、聋哑、四肢残疾的有41人。四川遂宁:一造纸厂污染涪江污水直排江河没经过处理的污水污染良田(3)森林破坏严重,森林生态功能下降。肇庆市大旺开发区东风区却出现了擅自采伐森林的情况。四会人梁某借修防火带之名,砍伐非防火带区域的林木,造成该区近80亩林木被毁开发区借修防火带之名盗伐森林看到被砍伐的森林,当地村民相当痛心天然林旁违法建砖厂(4)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特点:①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②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1949年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粮食损失30亿kg/年。③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20世纪50年代,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km2,90年代增加到2460km2。草场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已达1亿多公顷,而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退化程度每年约为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建设速度,每年约为3%。红原沙土裸露的草地长江源区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红原沙化草场红原长满狼毒的草地石漠化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图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景观石漠化山地退耕还林(5)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物种濒于灭绝.由于自然的因素和人类的活动,生物多样性的灭绝速度大大加强。近100年来,物种灭绝的速度超出其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而且这种速度仍有增无减。我国约有1-5千种高等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部分动物在我国灭绝,如犀牛、糜鹿、野马、新疆虎、高鼻羚羊和白臂叶猴等。没有了生物多样性,哪来丰富的食品、日用品?为什么孩子像父母?这就是基因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有自然和人文因素。开矿改变了地表结构,植被被破坏,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6)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因超采地下水,海河流域已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达9万多平方公里。是世界罕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整个流域形成30多个小漏斗区,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已连成一片。海河流域山前平原已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浅层地下水含水层被疏干,地下水最大埋深已达105m.漏斗区域内由于地下水减少,引起大面积地面沉降。目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达到5万km2,也是全国之最。资料显示,天津市区下沉已经达到2m,而塘沽下沉达到了3m,华北平原每年下沉面积平均需要10万m3的土才能填平.由于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域,对水资源正常循环产生严重影响。据对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6省市部分平原地区进行的不完全调查,共发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7个,漏斗总面积为14796km2,相当于2.3个上海市的面积。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有5个地区漏斗面积还在扩大,其中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的漏斗面积增加最多,为1906km2。长江流域地下水漏斗大过俩上海(二)存在的问题2.农村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1)农村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已有1亿多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农用化学品的污染,发生盐渍化的耕地超过800万公顷。乡镇企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由于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全国利用污水灌溉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长了1.6%。(2)湖泊富营养化趋向明显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中,生活污水的影响最大,工业废水次之,肥料是第三个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土肥所自1991年连续三年对我国北方14个县所作的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饮用水中硝酸盐的超标率达50%,说明我国农田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水资源硝酸盐污染问题己经相当严重。许多经过村庄的河流既使存在,也不生长生物,成为“死水”。3.生态灾难增多,环境保护面临挑战水土流失:在水土流失的山区,每遇大雨、暴雨、山洪便夹带着泥沙侵入农田,吞噬了大量的耕地,使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养分含量降低,从而大大降低其生产力,有的甚至为泥土掩埋而成荒地沙尘暴频繁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剧酸雨、病虫灾害继续威胁着森林资源山地灾害:泥石流、山崩、地震、滑坡等,在某些地区导致大量生态难民的出现。盈江特大泥石流现场2004年7月,云南省德宏州的盈江县发生特大洪涝泥石流灾害:江堤决口,农田被淹,房屋被毁,交通、通讯和供电中断,有12人遇难,有48人失踪,4人重伤,2000多座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57亿元。受灾群众五万四千多人。2005年7月19日,受强台风“海棠”影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的104国道分水关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浙江通往福建的道路中断4个多小时车辆缓慢通过刚刚恢复单向通行的道路小江泥石流滑坡使铁轨推移巨大的滑坡二、污染和破坏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分析(一)直接原因1.农户经济行为短期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土地板结,农产品污染及质量下降等问题。我国是化肥施用大国,1996年我国化肥施用量38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35%。也就是说,每年有1100多万吨的肥份流入水体,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超强度利用土地资源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强度在世界上几乎居首位,过度的耕种,使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土壤结构变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减少。2.乡镇企业行为市场化乱占耕地,采富弃贫,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三废处理率和资源利用率低.有20%是污染型的,其中6%为重污染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石棉加工、炼油、炼焦等。布局不合理,污染源分布广,类型复杂,规模小,变化大,难于治理。3.其它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二)根本原因1.投入不足,环保装备落后,环境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力度低。农村环保装备的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也就低。农村环保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2.科学技术水平低农业的科技水平低,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以资源浪费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低,导致废物处理率与综合利用率低,最终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保工艺和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低,运行成本高.3.地方政府执法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环境保护措施贯彻不力,环保秩序混乱环保执行机构设置混乱,分工不明确政企不分,环保执法体制不顺地方政府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环保政策自身存在缺陷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政策体制空白和系统缺陷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尚未落实环保制度设计不甚周密,约束无力,本身就是低效率的5.农村人口剧增及素质低下给环境带来压力人口数量多,为生计所迫,掠夺式开发利用资源。生态意识低下,环境教育落后三、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一)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1.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侧重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建设与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改水改厕建设步伐。2.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资力度(二)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1.不断壮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和研究队伍。2.加强环境基础科学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3.组织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筛选,评价和推广工作,推广成熟的农业技术。4.科研资源配置应向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适宜技术倾斜。(三)以政府干预为手段,合理进行生态建设1.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加强污染防治工作2.进行合理生态建设3.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四)以制度创新为导向,培育农村环保市场(五)以法制完善为保障,规范农村环保秩序1.完善环境立法2.加强环境执法3.加强环保法制监督(六)以意识提高为条件,深入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1.加强环境保护教育2.扩大舆论宣传3.改革地方干部的考核制度4.逐步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在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贫困地区,人口、环境、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人口再膨胀的怪圈。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
本文标题: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1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