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特别适合考研
(一)名词解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P=MC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易条件55线5657585960611由于考察的对象和分析的着眼点不同,西方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生产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国民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总产量和资源的总利用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但二者都是在假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分析总量或个量的变化。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不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两个流派,它们都有着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1936年)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则可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2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需求表示了消费者在每个价格下消费商品数量的计划。一般说来,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减少。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消费者对未来情况的预测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由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等形式加以表示。所有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构成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它由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总量所决定。3供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在一系列可能的市场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供给表示了生产者在不同商品价格下供给商品数量的计划。一般来说,生产者供给商品的数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同方向变动。此外,这一供给量也受到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期、政府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者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等形式加以表示。一种商品的所有供给构成了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它由一系列价格下所有生产者的供给总量所决定。4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5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它是因市场竞争而给消费者所带来的一种满足程度的度量。由于在不同的消费数量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消费数量越小,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就越高,所以在低于市场价格限定的消费数量下,消费者每消费一单位的商品就获得一定的剩余,这一剩余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这样,消费者会选择消费数量直到愿意支付的价格恰好等于市场价格,此时,消费者增加消费数量不再增加剩余。因此,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线之间的面积。6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由于生产者在不同的供给量下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随着供给量的增加而提高,所以在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只要生产者提供低于市场价格所对应的供给量,那它就会获得恰好等于市场价格与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差额的剩余,这一部分剩余构成了生产者的经济福利。从数量上来看,生产者剩余所度量的福利等于实际价格与生产者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7相应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的变动,为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对应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可以区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弹性等。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由弹性系数加以表示。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以需求的价格弹性为例,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了商品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的区间范围的不同,弹性系数可以由点弹性和弧弹性系数来界定。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从另一方面影响弹性值的大小,尤其是替代品的多少、考察弹性的时间长短对弹性系数有重要的影响。8与需求弹性一样,可以相应于影响供给量的各个因素分别定义供给的各种弹性。作为例证,通常以供给弹性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其数值以弹性系数来表示。供给弹性系数定义为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之分。生产的技术特征,如生产产品所需的机器设备、生产的周期、各种投入的替代性等,以及考察供给量变动的时间长短等对一种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起决定性影响。9人们消费或拥有某种商品一定数量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不同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消费者给予该商品的评价,它具有主观性。不同的消费者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消费相同数量的商品组合,可以分别获得不同的效用;即使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组合,也可以获得不同的效用满足程度。效用的大小通常由效用函数所表示,它是消费商品数量的函数。效用值可以基数地,也可以序数地加以度量,这取决于效用理论的假定。10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1)假设。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且每个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说出消费各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多少。因而,只要效用函数可导,就可以求得边际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2)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即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追求最大的效用满足。因而,消费者均衡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求得〓〓maxU=U(x1,x2,…,xn)〓〓stP1x1+P2x2+…+Pnxn=m均衡条件为〓〓〓〓MU1P1=MU2P2=…=MUnPn=λ(3)由边际效用MU递减,以及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MUP=λ向右下方倾斜。然后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11减规律某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所带给该消费者的效用的增加量,即边际效用将递减。多数商品具有这一规律,但也有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12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1)假设。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来表示,它怀疑基数效用论的关于个人之间效用值的比较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认为消费者所能知道的只是满足程度的排序情况。关于效用或偏好的特征反映在无差异曲线上,而预算约束则使用预算约束线来表示。(2)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对消费所能获得的效用最大化的追求。消费者均衡可以表示为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此时的均衡条件为〓〓MRS1,2=P1P2(3)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变动,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均衡点随之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使得消费者按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量也随之变动,得到消,即个人需求曲线(参见图A2—1)。〖PSA21,+97.7mm。69.6mm,BP#〗图A2—1〓Q1的需求曲线(4)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对于正常物品而言,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导致的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样也增加。只有在收入效应为负,并且绝对值超过替代效应时,才会出现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5)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横向加总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13表示消费者对某两种商品的组合的偏好情况,其上任意一点都表示相应的商品组合对该消费者而言具有相同的效用水平,是没有差异的。根据偏好的一些假设,可得出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族具有密集性;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相反数即边际替代率MRS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作为消费者偏好的体现,在消费者行为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约束条件,因为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是一定的。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Pnxn=m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预算约束线上的点以及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而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15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其不变的一种状态。在基数效用意义下,当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了效用函数值最大,那么消费者处于均衡,条件为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条件为MRS1,2=P1/P2。只要消费者面对的商品价格和收入不发生变动,那么由消费者均衡所决定的商品组合的均衡消费量不变。如果其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那么消费者均衡点将沿价格消费扩展线变动。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动,消费者均衡点将沿收入扩展线变动。1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相反数,它表示某两种商品对某消费者的替代关系,即一单位商品X少单位商品YMR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但不排除有例外),表示消费者拥有某商品越少,就越不愿意用它来换取另外相对富足的商品。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因收入和相对价格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以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为例,例如第一种商品价格P1下降,那么,因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收入相对增加,从而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数量增加,当然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一般而言也会相应地增加。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使得该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变得便宜,从而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多购买降价商品以代替其他商品的消费,这就是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结果可以在图A2—2中得到说明。图A2—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图中,由于Q1的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由I1变动到I2。相应地,消费者消费Q1的数量由Q11Q12I1与u1相切决定Q11I2与u2相切Q12I2的平行线I′1并与u1相切,那么I′1与u1决定Q′1。消费者在保持u1不变的条件下,增加Q1的消费(Q′1-Q11)来代替相对昂贵的Q2,这就是替代效应。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由I′1平移到I2,使得增加Q2的消费(Q12-Q′1),这就是收入效应。一般来说,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为正,而收入效应可正可负。18以经济学家吉芬(Giffen)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学家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给予了解释。对于收入相当低的消费者来说,一种在生活中占重大份额的商品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收入下降的效应是非常大的。这时,消费者用没有降价的商品替代涨价商品的效应远远小于收入减少而造成的对未涨价商品减少需求的效应,从而不得不用尽管涨价但仍比较便宜的商品代替未涨价商品,结果使得涨价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吉芬现象出现在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符号相反,并且后者绝对值大于前者的情况。在现实经济中,吉芬商品是少见的,因而被看成是违反需求规律的特例。19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反映了一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与生产者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的关系,并随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20由美国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设计出来的一种生产函数。其形式如下:〓〓Q=AL式中:A为技术系数;L为劳动的投入量;K为资本的投入量;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L和资本K的产出弹性系数,并且0α,β
本文标题: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特别适合考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8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