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专题研究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如图①).上方下方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3)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例1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这一岸定一基线CD,现已测出CD=a和∠ACD=60°,∠BCD=30°,∠BDC=105°,∠ADC=60°,试求AB的长.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在△ACD中,已知CD=a,∠ACD=60°,∠ADC=60°,所以AC=a.①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asin105°sin45°=3+12a.②在△ABC中,已经求得AC和BC,又因为∠ACB=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AC2+BC2-2AC·BC·cos30°=22a.【答案】22a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探究1这类实际应用题,实质就是解三角形问题,一般都离不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题中,首先要正确地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然后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去求解.注意:①基线的选取要恰当准确;②选取的三角形及正、余弦定理要恰当.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思考题1为了测量两山顶M,N之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B两点进行测量.A,B,M,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图所示).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N间的距离的步骤.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点到M,N点的俯角α1,β1,B点到M,N的俯角α2,β2;A,B间的距离d(如图所示).②第一步:计算AM.由正弦定理,得AM=dsinα2sinα1+α2;第二步:计算AN.由正弦定理,得AN=dsinβ2sinβ2-β1;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得MN=AM2+AN2-2AM×ANcosα1-β1.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A到M,N点的俯角α1,β1;B点到M,N点的俯角α2,β2;A,B间的距离d(如图所示).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②第一步:计算BM.由正弦定理,得BM=dsinα1sinα1+α2;第二步:计算BN.由正弦定理,得BN=dsinβ1sinβ2-β1;第三步:计算MN.由余弦定理,得MN=BM2+BN2+2BM×BNcosβ2+α2.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例2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思路】依题意画图,某人在C处,AB为塔高,他沿CD前进,CD=40米,此时∠DBF=45°,从C到D沿途测塔的仰角,只有B到测试点的距离最短时,仰角才最大,这是因为tan∠AEB=ABBE,AB为定值,BE最小时,仰角最大,要求出塔高AB,必须先求BE,而求BE,需先求BD(或BC).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如图所示,某人在C处,AB为塔高,他沿CD前进,CD=40,此时∠DBF=45°,过点B作BE⊥CD于E,则∠AEB=30°.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在△BCD中,CD=40,∠BCD=30°,∠DBC=135°.由正弦定理,得CDsin∠DBC=BDsin∠BCD.∴BD=40sin30°sin135°=202.∠BDE=180°-135°-30°=15°.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在Rt△BED中,BE=DBsin15°=202×6-24=10(3-1).在Rt△ABE中,∠AEB=30°,∴AB=BEtan30°=103(3-3)(米).故所求的塔高为103(3-3)米.【答案】103(3-3)米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探究2本题有两处易错点:①图形中为空间关系,极易当做平面问题处理,从而致错;②对仰角、俯角等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从而把握不准已知条件而致错.思考题2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塔AB的高度,在C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45°,在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120°,CD=40m,求电视塔的高度.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如图设电视塔AB高为x,则在Rt△ABC中,由∠ACB=45°,得BC=x.在Rt△ADB中,∠ADB=30°,∴BD=3x.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BD2=BC2+CD2-2BC·CD·cos120°.即(3x)2=x2+402-2·x·40·cos120°,解得x=40,∴电视塔高为40米.【答案】40米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例3如图所示,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3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由题意知AB=5(3+3)海里,∠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DBsin∠DAB=ABsin∠ADB.∴DB=AB·sin∠DABsin∠ADB=53+3·sin45°sin105°=53+3·sin45°sin45°cos60°+cos45°sin60°=533+13+12=103(海里).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又∠DBC=∠DBA+∠ABC=30°+(90°-60°)=60°,BC=203(海里),在△DB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D2+BC2-2BD·BC·cos∠DBC=300+1200-2×103×203×12=900.∴CD=30(海里),则需要的时间t=3030=1(小时).故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1小时.【答案】1小时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探究3首先应明确方位角的含义,在解应用题时,分析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再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联袂”使用的优点.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思考题3如图所示,中国渔民在中国南海黄岩岛附近捕鱼作业,中国海监船在A地侦察发现,在南偏东60°方向的B地,有一艘某国军舰正以每小时13海里的速度向正西方向的C地行驶,企图抓捕正在C地捕鱼的中国渔民.此时,C地位于中国海监船的南偏东45°方向的10海里处,中国海监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赶往C地救援我国渔民,能不能及时赶到?(2≈1.41,3≈1.73,6≈2.45)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解析】过点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因为∠CAD=45°,AC=10海里,所以△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D=CD=22AC=22×10=52(海里).在Rt△ABD中,因为∠DAB=60°,所以BD=AD×tan60°=52×3=56(海里).所以BC=BD-CD=(56-52)海里.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因为中国海监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航行,某国军舰正以每小时13海里的速度航行,所以中国海监船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t1=AC30=1030=13(小时),某国军舰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t2=BC13=5×6-213≈5×2.45-1.4113=0.4(小时).因为130.4,所以中国海监船能及时赶到.【答案】中国海监船能及时赶到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专题讲解课时作业新课标版·高三数学(理)高考调研专题要点课时作业(二十八)
本文标题:《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数学总复习(人教新课标理科)配套课件:专题研究 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5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