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作者:张亚会来源:《楚商》2016年第06期摘要:《论持久战》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国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1938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亡国论”和“速胜论”疑云的笼罩下,抗战的前景到底如何?中国共产党到底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一时间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问世一扫当时的迷雾,成为了指导全国战争胜利的纲领性著作。二、《论持久战》的影响作用《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此后,各根据地印发了单行本。1938年7月25日,汉口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论持久战》在国统区正式发行。1.在党内以及军内的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赢得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赞誉。“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回忆录里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毛泽东在更大范围讲授,于是促使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党内印发。龙源期刊网在国统区的影响。宋庆龄被《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拜读《论持久战》之后,拍案叫绝,他认为这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传、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积极向蒋介石推荐,还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论持久战》。蒋经国仔细反复阅读《论持久战》达七八次之多,认为《论持久战》分析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3.在国际上的反响。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判断拍手叫绝,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苏联方面也给予《论持久战》以高度评价。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三、《论持久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借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有着极大的帮助。首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正是由于我们党正确的判断国情、认识国情。其次,我们党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指导中国实践,从全局出发,妥善解决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我们党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出努力,同时还应该发扬民主精神,有效的推进民众的政治参与工作。在这些理论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加出色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建设的实际联系在一起,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龙源期刊网[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标题:《论持久战》的时代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3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