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合分人复分人得分一、积累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嗥.鸣(háo)迭.起(dié)澎湃.(bài)义愤填膺.(yīng)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凹凼.(dàng)滞.笨(zhì)徘徊.(huí)烟雾缭绕.(rào)D.校.补(xiào)泛滥.(làn)倔.强(juè)潜.移默化(qián)(解析:A.“湃”应读作“pài”;C.“徊”应读作“huái”;D.“校”应读作“jiào”,“倔”应读作“jué”。)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3分)A.狂澜屏障山巅慷慨淋漓B.溯气懊悔赚钱目不窥园C.策勋怪诞田垄历尽心血D.污哕默契祈祷深恶痛绝(解析:B.“溯”应为“朔”;C.“历”应为“沥”;D.“哕”应为“秽”。)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A.老师们每天加班加点地改作业真是可歌可泣....。B.盗贼索性躲进了小楼,兀兀穷年....地研究起了如何躲避警察的追捕。C.可悲的是,有太多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D.班长小袁天天晚上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真是令人刮目相待....。(解析:A.“可歌可泣”指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用在这里是搭配不当;B.“兀兀穷年”指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用在这里是色彩不当;D.“刮目相待”比喻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用在此处是色彩不当。)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A.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语文考试,我们班不及格的人数总算减少了近一倍。B.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C.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D.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使乱停乱放、直接骑回家甚至恶意破坏等诸多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解析:A.用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C.语义重复,删去“用过的”;D.成分残缺;删去“随着”或“使”。)5.下面四幅书法作品,字体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A.①隶书②楷书③行书④草书B.①楷书②楷书③隶书④草书C.①行书②楷书③草书④隶书D.①草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6.古诗文默写。(5分)(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4)木兰是位有血有肉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有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飒爽英姿,也不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流露出来的娇美风姿。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4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1)选段中的“他”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1分)(2)该名著的作者善于写人,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选段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请结合原著简要说说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外貌描写。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8.综合性学习。(6分)材料一:2017年10月7日,一场题为“一首歌,一个时代”的讲座在港大开讲。当主持人问台下听众他们的人生启蒙歌是什么的时候,一名中年男士回答,是《我的祖国》。随后,全场开始大合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材料二:《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创作于1956年,是一首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它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1)请根据两则材料分别说说《我的祖国》为什么被国人所喜爱甚至成为他们的人生启蒙歌曲。(4分)从材料一中的歌词内容来看,这首歌曲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2分);从材料二来看,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2分)。(2)爱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最爱吟咏的主题。他们歌咏祖国的大好河山,赞颂爱国的历史人物,表达对国家命运的牵挂。请写一句你喜爱并熟知的爱国诗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示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分)。理由:诗人在临终前仍不忘嘱咐儿子,有朝一日王师北定中原,千万别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1分)。二、古诗文阅读。(16分)(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8~9题。(4分)移家①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释】①移家:即搬家。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2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10.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2题。(12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赵普,字则平,幽州蓟①人。世宗用兵淮②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③尝与语,奇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④,阖⑤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注释】①蓟:蓟县。②淮:淮河地区。③太祖:赵匡胤。④私第:指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⑤阖:关闭。⑥箧:小箱子。⑦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2)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3)及.为相及:到,等到(4)晚年手不释.卷释:放下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2)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13.联系【甲】【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书的作用。(4分)共同之处:少年时学术不精;听取他人的建议,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2分)。读书的作用:【示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言之成理即可,2分)。附【乙】文参考译文: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16题。(11分)民工父亲的“幸福”李良旭①搬入新房不久的一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问道:“你找谁?”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⑤“什么事?你说吧。”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⑩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11“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哦,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技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⑫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⑬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牢牢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⑭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⑮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⑯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我看见了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14.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写出两点即可)(2分)①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的愿望。②父亲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③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④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2分,写出两点即可)15.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起先“警惕”(不信任)(1分),后来“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理解)(1分),最后感到“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感动)(1分)。16.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子,说说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2分)①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②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0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