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孙熙国sunxiguopku@163.com•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怎样看世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大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就于布鲁塞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的一篇论纲•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提纲》是篇什么样的论著?•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纲•近几年的哲学和理论界热点问题的论争,大多和提纲有关。《提纲》一书的内容•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唯物史观高在哪里?•“主观唯心主义”如何启发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康德费希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一句话:马克思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所有这些秘密的破解皆在不足1500字的《提纲》中。一、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界(1、5条)•人究竟应该怎样看世界?•马克思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什么是现实的世界?•什么是抽象的世界?•拒斥抽象王国?(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康德哲学的启示:•促成了马克思哲学视角的转换•主客体相统一的视角•旧唯物主义——单纯客体的视角•唯心主义——单纯主体的视角•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一)、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1、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改造的对象,人化的自然。•月亮在人不看他的时候是否存在?•马克思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旧版译为“孤立的”),被确定(旧版译为:被固定为)为与人分割(旧版译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全集新版,第三卷,第335页)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2.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强调对世界的改造。•实践是理解现实世界理论的核心范畴。•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一)、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拒斥抽象的世界)•3、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何谓“心外无物”•南镇观花。•“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寂”不是空无,而是没有关系,即“未看此花”时,花和人心没有关系,并非花真的不存在;待到看时,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打上了人的烙印,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1.费希特的启示:•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2、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现实世界的内容是什么?•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新版全集,第3卷,第306页)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是活生生的世界。(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中国哲学对现世界内容的阐释•王阳明和弟子论“天心”•物即事也。意之所在便是物。•客体中的主体因素: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东晋孙绰:“以玄对山水。”•王子猷“种竹”。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1、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要求,就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生成。”42卷,第174页。•“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1979年版第42卷第120页;•1844年的《神圣家族》: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2.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形态》:“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历史的自然。•马克思批评他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自然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新版1卷,78页)总结: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提纲》第一条•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到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五条:“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第一条把这句话表述为:“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恩格斯1888年的修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马恩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二、马克思认识会历史理论的方法(3条和8条)唯物史观创立的关键步骤是什么?确立人类社会的客观性。●环境和人的关系: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创造了环境?●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看社会,马克思视野下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请看《提纲》的第三条和第八条。(一)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1758年《论精神》的困惑。•87年后马克思的回应:•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一)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而在于从此出发,•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属性和本质的改变归结为实践。•这就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提纲第三条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提纲第三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提纲第三条•DasZusammenfallendesÄndern[s]derUmständeunddermenschlichenTätigkeitoderSelbstveränderungkannnuralsrevolutionärePraxisgefaßtundrationellverstandenwerden.——马克思•DasZusammenfallendesÄndernsderUmständeunddermenschlichenTätigkeitkannnuralsumwälzendePraxisgefaßtundrationellverstandenwerden.——恩格斯英文对这句话的表述•Thecoincidenceofthechangingofcircumstancesandofhumanactivityorself-changecanbeconceivedandrationallyunderstoodonlyasrevolutionarypractice。——马克思俄文对这句话的表述•Совпадениеизменения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ичеловеческойдеятельностиможетрассматриватьсяибытьрациональнопонятотолькокак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практика.(二)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明确解答•第八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1845年的原文:AllesgesellschaftlicheLebenistwesentlichpraktisch。•“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1888年附录中的原文是:DasgesellschaftlicheLebenistwesentlichpraktisch。省去了马克思原稿中的“全部”一词。社会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恰好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思想相呼应,两者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基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表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应该从实践出发才能得以说明,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社会的本质是实践•无论是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包括看似荒诞不经的各种神秘现象,都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得到说明。•“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同上,第56页)社会的本质是实践•1、社会历史完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4、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5、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三、马克思认识人的方法(6、7、9条)•爱尔维修的尴尬和困惑•费尔巴哈的迷茫:人的本质•马克思的解答•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一)费尔巴哈的迷茫: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是孤立个体的特性吗•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离开历史活动)•(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在静止中把握人的本质)个体的存在是否可能?•人的本质与个体自我选择(如何理解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成功与自我奋斗•个体选择的社会制约性•个体的完满与人类的幸福•个体的能动性与人类历史的大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一)费尔巴哈的迷茫: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共性吗?•理性、情感、意志是否是人们的本质?•仁义礼智信是否是人类共有的吗?•存在普世价值吗?•普世的概念与普世的内容。(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人的本质问题的解释,马克思有两处经典的论述。•1、人的本质是劳
本文标题: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