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二单元单元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翩然(piān)农谚.(yàn)褶.皱(zhě)劫难.(nàn)B.悬殊.(shū)缄.默(jian)盘旋.(xuán)瞄.准(miáo)C.搁.置(gē)沙砾.(lì)山麓.(lù)帷.幕(wéi)D.一摞(luó)沼.泽(zhǎo)喧嚷.(rǎng)雾霭.(ǎ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B.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撞击地球的结果C.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D.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帏幕的一角而已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C.《大雁归来》一文中“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写出了大雁的高傲与娇气D.《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②这叫逆温层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A.③⑥⑤④①②B.④①②③⑥⑤C.③④①②⑥⑤D.④③①②⑤⑥6.(核心素养)综合实践。(7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诗意的创造。为此,班里组织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语文活动。(1)汉字我来写。(4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夏至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花开,瓜豆满架,稻穗挂地沏茶熏香,听夏虫(yín)①____________唱小巷(yōu)②________深,院子里(fán)③__________星点点凉荫下,或是藤椅或是竹席奶奶的大葵扇,缓缓摇起阵阵清风,助人(hān)④___________________眠宵漏夜短夏梦正长(2)俗语我来答。(3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关于冬至有很多俗语,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选项。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恢复的体现,所以有“①_______”的说法;我国民间对冬至很重视,大家围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有“②________”的说法;冬至日,温州民间有“③_________”的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A.冬至大如年B.过了冬至大一岁C.冬至一阳生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9-12题。(12分)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án)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D.辞去(cí)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复行数十步()(2)屋舍俨然()(3)便要还家()(4)此中人语云()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1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2分)答:(二)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15-18题.(8分〉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5.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2分)答:16.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分)答:17.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答:18.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2分)答:(三)课内精读【甲】一出门……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乙】月还没有落……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9.甲、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10.甲段主要从哪些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你能说出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吗?1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中山怎么会是“踊跃”的?你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吗?1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一句中“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字用在此处有何作用?13.【乙】文中为什么要写渔夫的喝彩呢?把这一情节去掉可以吗?若不可以去掉,请说说这一情节有何作用。默写题:默写《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参考答案1.D解析:“一摞”的“摞”读作luò。2.C解析:A项“消”应为“销”,B项“慧”应为“彗”,D项“帏”应为“帷”。3.A解析:B.“开展”缺宾语,可在最后加“的活动”。C.“连胜三局”有歧义,去掉“对战”前的“的”。D.“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语序不当,应是“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4.C解析: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掉”用得生动逼真,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5.C解析:备选语句表述的是物候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标志着这是在阐述之后的举例,由“不过”“这种”“由于”等提示性词语,可大致判断其所连接的词语。③句列举现象指出物候的高下的差异;④句承上启下,承认上述的高下差异因素,又指出特殊情况;①句对④句进行举例说明;②句说明①句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的原因;⑥⑤两句与横线后的内容衔接紧密,“这种现象”提示⑤在⑥后。6.(1)①吟②幽③繁④酣(每空1分共4分)解析:“吟”不可写成“饮”;“幽”不可写成“优”;注意“繁”的正确书写;“酣”字较为生僻,注意正确的写法。(2)①C(1分)②A(1分)③B(1分)解析:从第一分句“阳气恢复”即可选出①处应填“冬至一阳生”;从第二分句“重要节日”即可选出②处应填“冬至大如年”;从第三个分句“比去年做得更好”即可选出⑧处应填“过了冬至大一岁”。答案:《桃花源记》(12分)9.(2分)C10.(4分)⑴又、再⑵整齐的样子(3)同“邀”,邀请⑷告诉(对……说)【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该小题不给分】11.(4分)答案示例:(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给分点:阡陌交通)(2)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给分点:妻子邑人绝境)【评分标准:每题2分。给分点翻译正确给1分,表意通顺准确给1分】12.(2分)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评分标准:2分。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给分,有欠缺酌情扣分(二)阅读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15—18题。(8分)15.“—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评分说明:(2分)点明“一定”这个词在文中的具体作用得1分;指出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得1分。16.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呙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都是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的,条理淸晰。(意思对即可)(2分〉评分说明:(2分)答出逻辑顺序得0.5分,答出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得0.5分,结合内容分析解释合理得1分。17.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曰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意思对即可)评分说明:(2分)答对说明方法得1分,結合内容分析准确得1分。18.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炜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翅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的早。评分说明:(2分)可用原文作答;表意完整准确即可得2分。9.【甲】夏夜行船;【乙】月夜归航。10.视觉、听觉、嗅觉。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11.把
本文标题: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7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