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朱熹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论述及我的认识
111小教2班张静35号朱熹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论述及我的认识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他是一个理学家,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他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对于人的成长,分别有其意义和作用,然后又是有机联系的。朱熹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须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对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上,具体行事上,熟悉伦理纲常,达到存养已熟,根基已深的程度。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儿童通过“学其事”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朱熹非常重视“小学”阶段教育,他曾专门编著《小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小学》把古人贤人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分为内外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心术、感化、衣服、饮食为目,引用许多格言故事,具体形象给学生举出榜样,使学生即读,即教,即知,即行,通过行动,学习榜样,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的这2些主张,是有其教育心理意义的。“大学”阶段,是十五岁以后,他说:“及其十又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在此期间则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就是要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以“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正因为大学阶段使人明理的重要性,朱熹精心为此规划了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尤其是在浩繁的儒家著作中提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为“大学”的基本教材,并亲自用理学观点,对于各书进行重新解释,对于封建社会后期官学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四书”经他的提倡,成为“大学”的基础读物,只有学完“四书”,才可以再读“五经”,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五经”,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业人才的拥有量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即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一情况的再整合,再适应,是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超越,是社会发展和加速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若要3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与之相应的具备优秀素质的各类人才。因此,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顺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人的现代化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这是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通向科学的道路始于教育。作为一切教育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更应走在这一变革的前列。但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大部分都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都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明明应该是玩耍的年龄,一天到晚的上课和做不完的作业足以压垮他们柔弱的身体。就拿作业来说吧,什么《尖子生题库》、《英才考评》、《黄冈小状元》、《同步训练》,还有老师抄出的题目,重复太多,如此机械。虽说每天四点多就放学了,但是作业一直做到九十点,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小学生本身是天真活泼的,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就成了不会玩,不会笑,毫无幸福可言的暗淡少年,他们习惯于老师们的命令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磨掉了棱角,如此下去学生的心理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让社会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还他们阳光般的生活,让她们的笑容更灿烂。4
本文标题:朱熹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论述及我的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2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