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1《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艺术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是达到了一种超高境界。全书共塑造了男女形象600多人,尤其是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女子形象为最,而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正册之首,更是塑造得极为成功。她二人都是才貌双绝的美女,却都以悲剧收场。她们的美虽不分伯仲,却各有千秋。黛玉性灵纯真,以爱情为生命;宝钗沉稳端庄,以现实生活为主题;黛玉多愁伤感,孤高自傲;宝钗随分从时,上下皆喜;黛玉最终香消玉殒,魂归天外;宝钗虽得与宝玉成婚,却也落得个独守空闺。本文主要从黛玉和宝钗的外貌才情、出生背景及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为人处事方法、爱情观念及结局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形象LinDaiyuandXueBaochai’sImageComparesofADreamofRedMansions[Abstract]:“ADreaminRedMansions”isthatChinesehistoryofliteraturepreviousresplendentbright[earl,whoseartisticachievementcanbetermedasbeingunique.Especiallyintheshapingofcharacters,istoachieveanultrahighlevel.Thebookisshapedmorethan600menandwomenimage,IsheadedbytheTwelveBeautiesofJinlingWomen'simageasthemost,butLinDaiyuandXueBaoochaiasthefirstofTwelvehairpinZhengce,moreistocreateahighlysuccessful.TheyareendowedwithShuangjuethebeauty,buthadendedintragedy.Theirbeauty,thoughnotsub-par,buteachhasitsadvantages.TheDaiyuspiritandinnocence,loveoflife;Baochaicalmanddignified,asthethemeinreallife;Daiyusentimental,aloofandarrogant;Baochaiwithpointsfromtoptobottomarehi;Daiyuandfinalcertaindeath,Souldaysoutside;BaochaiwasmarriedBaoyu,butalsoendupjealouslyguardingKongguiof.FromDaiyuandBaochai,theappearanceoftalent,birthbackgroundandlivingenvironment,personalitytraits,methodofdealingwithothers,notionsofloveandtheoutcomeofitscomparativeanalysis.[Keywords]:LinDaiyu;XueBaochai;Image《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著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一定的地位。无论是它的思想内容,还是文化意蕴都是极其丰富的,尤其是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更是以鲜活的生命力存活于广大读者心间。而林黛玉和薛宝钗又是作者用笔最多,也最具光彩、深入人心的两位女主角。她们都与贾宝玉关系密切,而且也都以悲剧收场。但两人的性格乃至待人处事的方法都各有其特点。可以说,她们两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一个娇弱似弱柳扶风却又聪慧过人,天真浪漫,超脱现实,超凡脱俗;另一个则是大家闺秀的典范,沉稳内敛,做事体面,顾全大局,是作为贤妻良母的不二人选。林黛玉和薛宝钗做为贾府众多女性中的佼佼者,两人各有特色,不分伯仲。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分别加以对比。2一、从二人的外貌和才情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作为十二钗之首,她们的外貌是其他女子所不能企及的。虽没有具体的写出她二人究竟有多美,美到何种程度,但仅从文中的寥寥数语就分别写出了她们各自的美丽。先看对黛玉之美的描写,在文中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眼中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反观宝钗则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容貌丰美,品格端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第二十八回)而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签为牡丹,并题着“艳冠群芳”而黛玉抽到的是题着“风露清愁”的芙蓉。由此可见黛玉的美,是一种清丽脱俗的瘦弱纤细的美,而宝钗的美是属于富贵成熟的美。黛玉和宝钗在才情方面也是不相上下的,她们先结海棠社,又赛菊花诗吃螃蟹吟诗,秋风秋雨下雪赏梅都要吟诗联词,在这种诗赛中黛玉和宝钗均显示出了她们超出别人的才情,黛玉魁夺“菊花词”,宝钗榜首“螃蟹咏”,均称为绝唱。但我个人认为,黛玉的诗作更胜一筹,她不仅心思细腻,才思敏捷,而且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大观园中其他姐妹所不及的。她的《吟菊》诗里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她的《问菊》诗里说“孤标傲世偕谁怨?一样花开为谁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蜇病可相思?”还有她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在元妃省亲时所作及平日里的联诗联句,均可看出她的才情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了。尤其是她的灵魂之作《葬花吟》至今仍令许多读者感动的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句子每每读来,都令人感动不已。宝钗的诗写的也很好,她是大观园中文采仅次黛玉的女子。她的诗吟咏工细,但缺乏超逸的意境。她的才情多用于生活的细节之上,属于现实主义之流。如其《柳絮》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再如她的《咏白海棠》诗,李纨对其的评价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第三十七回)由此可见,黛玉之诗,是从她幽美绝俗的意境生活升华而来,首首含情思、蓄幽怨,风流别致,意境优美,极具个性与灵性,有浪漫之感;而宝钗的诗则含蓄浑厚,注重实际,有现实之美。二、从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方面来看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林如海仅是一个扬州的盐政官,且膝下无儿,只有黛玉一女。再加上其母亲去世早,而父亲无法照顾她,并且也过世较早,黛玉又天生体弱多病,身体不好,孤苦伶仃,只能长期寄住在外祖母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深处仍然是孤独无依的。因此,从小就养成了她与人疏离,孤高自诩,多愁善感的性格。3而薛宝钗出生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与贾、王、史三家齐名的皇商薛家。薛家原是“现依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讲的是生意上的人际交往,跟人打交道,在利益面前勾心斗角。而宝钗由于父亲早逝,哥哥不成器,过早的接受了家庭的重担,被当做进宫入选的秀女来培养。这就养成了她做事不能随心所欲,须得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在无形中形成了她圆滑世故,人情练达的处事风格。在生活环境方面,林黛玉从小生活在扬州,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父亲因她聪明绝顶,姑且当她是男孩子来教养,因此她博览群书,生活充满了文艺情趣。后来,她到了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得看人眼色生活,谨小慎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第三回)。而离开贾府,她别无去处,因此使得她不善与人交往,又因她自幼多病,多愁善感,就更加的融入不到贾府的大家庭中,所以她的生活范围多在自己的潇湘馆中,生活主题也就多为看书读诗词和关注宝玉了。再看宝钗,她从小就生活在利益之争的皇商之家,凡事利字当先,又加之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秀教育,而且过早地接触社会,再加上她是待选秀女的身份,使得她所接触的事物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自然比黛玉仅仅只读诗词要懂得多。所以她才有“凡事一问三不知”“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这些多是她在家中耳濡目染的结果。此外,宝钗她还有母亲、哥哥和薛家,就算她离开贾府,她也仍然有自己的去处,并非如黛玉般一无所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完全没有无依无靠的悲惨,在她的眼中所看到的,她心中所想的大多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对她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观园上上下下都对其交口称赞的主要原因了。三、从性格特征方面来看作为《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有着明显的不同。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才思敏捷,孤高自诩,目下无尘,却又伶牙俐齿,天真坦率;宝钗品格端方,随分从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沉稳内敛而又有些冷漠无情。先说黛玉,可谓真正是一个水做的人儿。她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爱哭,爱使小性儿。这主要表现在她的哭上,她的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她珍爱生命之美,却为生命之短暂而哭。《葬花吟》的主要内容就表达了她的这种情怀。第二十三回写黛玉独自一人来到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林中,“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在“扫花”“葬花”。当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水里时,黛玉却说“撂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在黛玉的眼中花儿是美丽的,它是一次生命的绽放,美丽的生命不该受到“糟蹋”。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黛玉在花冢前一面哭一面诵她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4寻见。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清楚地表达了黛玉对生命之美、生命之短暂的伤怀情绪。她由“花谢花飞花满天”联想到人的生命之美和生命之短暂,伤怀之情更进一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古人曾云:“人心感于境遇,而哀乐情动,诗意顿生,达其意而成章”《葬花吟》因花而情动,因情而成章。①其次,她是为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而哭。黛玉从小失去母爱,又没有兄弟姐妹,再加上远离父亲,使她幼小的心灵上有一种孤苦伶仃之感,所以她常为自己的身世不幸而哭。在第二十七回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借花的经风沐雨写出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感受如同“风刀霜剑严相逼”。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将黛玉的“别离”之痛写的凄楚动人。她的《秋窗风雨夕》给人带来浓厚的思乡情绪。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写薛宝钗将其兄薛蟠从苏州带来的土特产、小玩物等分送众姐妹,使得黛玉睹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又伤起心来了。”可见尽管她现在的生活如何的富足,都无法代替她的孤苦伶仃之感,无法拂去她心头的无限惆怅和思念。第三、她的爱使小性儿,多愁善感还表现在她对所爱之人的过分在意上。她常常与宝玉使小性子,耍脾气,怄气,都是因为她太过在意。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因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吵;为宝玉在外将身上的配饰给人而使脾气剪荷包争吵等,都可看出她的这些小性儿都是源于她太过在意宝玉,害怕失去宝玉而产生的。当然了,黛玉也不仅仅是一味的孤高自傲,目下无尘,对于意趣相投,情趣相合的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她也有谦和、尊重、友好和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对于紫鹃,虽是丫头,她却能姐妹待之,而且紫鹃可以直接的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也可以建议她“趁早坐定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对于晴雯,她也是格外厚待的,就连宝玉写芙蓉诔祭奠晴雯,她反而满面含笑,
本文标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3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