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提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与实证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提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作者:李晓璐,周志方,LiXiaolu,ZhouZhifang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名:科学管理研究英文刊名:SCIENTIFICMANAGEMENTRESEARCH年,卷(期):2006,24(2)被引用次数:12次参考文献(21条)1.RobertABurgelman.ModestoAMaidque.StevenC.WheelwrightStrategicManagementOfTechnologyAndInnovation19982.DixitAK.PindyckRSInvestmentunderUncertainty19963.DimitrisBertsimas.RobrtM.FreundData,ModelsandDecisions:thefundamentsofmanagementScience20024.高建.柳御林中国技术创新的地区特征19965.王稼琼.绳丽惠.陈鹏飞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1999(02)6.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0(02)7.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0(03)8.张欣.宋化民五省知识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1(01)9.池仁勇.唐根年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4(04)10.陈震经济转型期区域技术创新及评价设计[期刊论文]-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11.吕永波.胡立成.方素梅区域技术创新序贯优化与评价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2000(02)12.殷尹.梁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短期评估[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1(01)13.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2)14.卢纹岱SPSSforWindows200015.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期刊论文]-统计研究2005(03)16.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417.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51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200419.中国教育年鉴2004200420.CFreeman.LSoetetheEconomicsofIndustrialInnovation199721.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王静.WANGJing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4)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探索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对促进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参考和借鉴意义.2.期刊论文陈伟.冯志军基于指标一致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测度及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作为研究时象,构建一套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测度及比较.结果表明:2003-2007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演化趋势差别较大,并且同一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趋势的稳定性优于效率演化趋势;整体上,大部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荻取基本上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3.期刊论文王凯.马庆国.WANGKai.MAQing-guo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本文在建立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对中国制造业中的37个行业在各指标上的值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制造业的3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排在第2到5位的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差的5个行业依次是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学位论文周勇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2004在新经济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重新认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制订有效措施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现有的研究看,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极大部分研究侧重于国家层面或者企业层面,对处于中观经济层面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才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技术创新的概念、原理出发,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15个指标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原先的15个指标融合为5个新的综合因子,根据各个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5个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在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把各个地区进行聚类,从而看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布局情况。并据此对发展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提出了一些建议。5.学位论文孙存勉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2007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的总称”,它涵盖了主机产品及元器件、维修配件和技术服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使装备制造业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日益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目前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国内处于较领先地位,但同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更强的几个国内省市(如上海、北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提高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致全面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技术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江苏省装备制造产业及其创新系统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探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评价,对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根据分析结论为江苏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对策。论文的研究立足于江苏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建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创新意义;同时,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区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创新性;此外,文章对提高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的探讨也是一种创新研究。6.期刊论文刘海涛.孙明贵.LIUHai-tao.SUNMing-gui基于因子分析的纺织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研究-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7(2)通过对25家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客观数据的因子分析,凝练指标,分析内涵,获得了纺织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和最初所设定的指标含义具有了相当不同的方面,使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了层次循环的特别含义.7.期刊论文陈艳声我国人力资源与创新资金对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人力资源的投入量以及创新资金的投入量.文章通过选取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资金和创新缋效的指标,对所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实现降维,然后对创新人力责源指标、创新资全与创新缋效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人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创新绩效增长,而创新资金不能明显促进增长的结论.8.学位论文朱茜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天津技术创新能力变动轨迹与现状分析2009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各地区都努力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下,依托现有的科技资源,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并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融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之中,有效发挥系统功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无论从研发支出还是从技术创新产出来衡量,我国区域技术创新都在快速进步,各个地区也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技术创新的追逐使得各个省市形成了研发竞争之势。但是隐藏在总量进步背后的区域之间的差距、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问题、以及影响持续进步的效率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对于如何测度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又是衡量区域间创新绩效的差距,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以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为研究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借助国内外的经典理论,通过研究界定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涵义,并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指标,利用该指标描述天津2000~2007年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变迁轨迹,并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最后,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结合第三章的研究成果,认为天津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是: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系统要素的创新能力;加强系统要素间的互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产业簇群;加强天津与其它地区的合作。9.期刊论文黄建欢.刘宏滨.HUANGJianhuan.LIUHongbin基于模糊数学模型和因子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分析——以广东民营科技企业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以广东民营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这些企业的特点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因子分析这两种方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成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成长的评价.而因子分析方法相对更为科学和客观.10.期刊论文陈伟.冯志军.ChenWei.FengZhijun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协调性研究——基于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0,(7)技术创新系统作为一个二象系统,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协调性直接反映着该系统的演化情况,二者协调发展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优化.以黑龙江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同一套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协调性进行归类与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协调关系整体上可以分成五种类型:低水平的创新协调型、高水平的创新协调型、低水平的中等创新协调型、高水平的中等创新协调型、中等水平的差创新协调型.引证文献(12条)1.张经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本文标题: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提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与实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