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讲课)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汇报人:张翅彭会敏03050604社会学习理论的来源与背景生平简介三元交互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目录/Contents观察学习理论对班杜拉的评述生平简历01(一)基本信息(二)学习经历(三)学术生涯1953年,班杜拉结束了博士实习训练,来到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20世纪50年代,研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心理问题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社会认知理论80年代中期以后,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四)工作经历1969-1970年,受聘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受聘为斯坦福大学约丹荣誉教授;1976年,当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五)荣誉和奖励1972年,获辜根海姆研究基金奖(theGuggenheimfellowship)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卡特尔奖;1979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9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杰出贡献桑代克奖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2002年,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六)主要著作《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SocialLearning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1963,与R.H.Walters合著)《行为矫正原理》(PrinciplesofBehaviorModification,1969)《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1971,1977)《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1997)理论来源与背景02传统行为主义认知学习(不满)(吸收)社会学习理论(批判继承)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来源理论产生的背景(一)心理学发展背景—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革命的兴起(二)社会背景---大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三)受生活学习背景的影响(四)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Dollard)的影响早期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班杜拉)工作体会二三一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行为主义的区别注重内部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间接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作用观察学习理论03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的行为表现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的。班杜拉(A.Bandura)则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学习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类学习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是依据一些实验的结论,如:攻击行为的实验第一组,攻击——奖赏组第二组,攻击——惩罚组第三组,控制组三.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2,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3,认知过程起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的特点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行为的简单模仿。2.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3.创造性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的类型班杜拉认为,对于观察学习理论的研究,有几个重要问题: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个人在社会情境下如何学会一个新的行为反应.其答案就是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根据所得到的奖励而作出的行为反应.第二个间题就是如何说明个人的能力对观察一个示范榜样行为的调节作用和观察者(或学习者)对这些行为的连续反应.第三个问题是观察学习的选择性。最后,观察学习理论还必须解决怎样的动机因素,才能调节有选择性的观察所获得的行为反应.(一)观察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习理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班杜拉提出了三个基本的、相互联系的、贯穿于观察学习理论全过程的概念,即替代性、认知、自我调节。(二)观察学习的基本概念班杜拉把替代性过程解释为:“实质上,所有来自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能够出现这样一个替代性基础,就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观察者本身就能表现这种行为的结果”。这意味着观察学习可以解释:个人没有任何直接经验就会对客体产生学习的现象。所以,这种替代性学习模式对学习复杂技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因为,大部分的复杂技能的学习(如:驾驶汽车,做外科手术等)都不能通过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去获得。替代性第二个概念是认知的作用过程.外部事件的符号再现,对于解释观察学习的现象和在人类作用中所发现的多样性都是不可缺少的。这种认识过程在人类一般的学习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按班杜拉的观点来说,研究证明:“通过工具条件化、经典条件化所废除的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大量的认知因素加以调节的。”。认知第三个概念是自我调节过程.班杜拉认为:个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所假设的结果来调节他们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是根据自我控制的过程来解释的,而不是以直接的刺激反应联系所解释的.自我调节过程1、人类大量的学习是认知的。一旦认知获得发展,就可以成为人的功能领域的重要因素,如知觉、问题解决、动机等。2、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结果的反应。班杜拉认为,当一个行为反应出现时,会引导出一定的行为结果,这些结果都极大地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全部技能.3、学习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观察。在观察学习的研究中,班杜拉分析了四个观察学习的下位过程,即: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过程。(三)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概念: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个体向所观察情景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称为模仿方式。方式:1,直接模仿2,综合模仿3,象征模仿4,抽象模仿分类:即时模仿:指模仿反应有榜样的行为直接地、即时地引起。并不十分需要认知机能发挥作用。延时模仿:是对校样行为的观察过去了很长时间后所进行的模仿。需要对观察过的行为进行内部的想象和回忆进行,依靠表象记忆指导。模仿1.学习新行为。2.促发潜在的行为。3.改变抑制。4.唤醒情绪。模仿对行为的影响观察学习与模仿的区别模仿是对学习榜样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不仅仅是模仿,还是一种更复杂的学习形式,包含中介的认知因素。要通过四个过程才能完成。概念: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基本类型:1,活的榜样。指具体的活生生的人。2,符号性榜样。指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3,诫例性榜样。即语言描绘或形象化表现的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1,有能力的人。2,有威望和权势的人。3,有与学习者自身情况相关的行为。榜样的来源榜样如何合理的运用榜样多种榜样将激发学习者创造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榜样要真实可近、平凡感人。如果榜样完美化理想化。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虚假骗人。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降低士气。思考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观点不同他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不否认认知功能是人的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观察学习论揭示了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极其普遍的学习方法。他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语言知识的教学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他对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四)积极意义他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素引人到研究中。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着重强调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种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尤其是替代强化。它不但可以使我们超越经由赏罚控制来学习直接经验的限制,而且可以使我们超越事先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人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所以,观察学习对我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观察学习法在现实学习应用中作用很大,如武术,游泳的学习过程等(四)积极意义(五)理论的局限与不足第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第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差別的社会待遇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PBE期望与价值观影响行为种族、身高、性別等生理特征与社会属性,引发不同的环境反应不受环境回馈影响之行为,改变个人印象行为引发的环境事件被引起的环境事件可改变活动的方向或強度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P--B代表人的主体因素与行为之间双向的相互影响和决定关系。人的信念、期待、意向、自我概念等认知因素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即人怎么想就会怎么做。但人是理性的,他的理性能力不允许思维朝任意性方向发展而必须与世界保持同一,这就是通过行为及其结果的反馈作用实现的。主体因素与行为E--P代表环境因素与主体因素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关系。在环境与人之间,不仅环境决定人,而且人也决定环境。在社会情境中,这种双向决定关系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更大的流变性。不仅人的信念、期待、情绪反应习惯、认知能力等的发展与变化,是示范作用、社会等社会影响力的结果,而且人又以其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主体特征影响到他的社会环境。主体因素与环境环境与行为B--E代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因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也受到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否则行为将与现实的环境条件不相关而无效。0401030204010302基本概念主要来源作用机制意义自我效能感(一)、基本概念班杜拉认为,当人们接受强化后,会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从而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决定了行为的出现。对强化的期望,可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结果期望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能否导致某一结果(强化)所进行的推测。效能期望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二)、主要来源(二)、主要来源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起行为的成败经验(即直接经验)是个体在行为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因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提高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人们对自己能力判断的感知。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西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观看或想象那些与自己相近的人们的成功操作能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判断,并确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而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到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觉得自己也没有取得成功的希望。言语说服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言语劝说被广泛用来说服人们去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赢得行动目标;社会劝说在其作用的有限范围内能引致自我效能持久的变化,自我规劝使人们在操作特定任务时付出更大、更持久的努力,这种努力要比他们在自我放任的情形下大得多。情绪唤起人们常把紧张情景中的生理唤起作为机能素乱中的不良信号加以解读,高度的生理唤起有损于行为操作。当人们处于心情紧张、浑身颤抖或内脏高度兴奋状态时,努力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恐惧反应通过不良的预期自主唤起而变得更为恐惧,在那些涉及力量与耐力的活动中,人们往往把疲劳、喘气、及疼痛作为无效能的指示物加以解读。(三)、作用机制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心身反应
本文标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