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
11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为什么大相径庭?人物:同一个人,同样装扮新潮,豹纹衬衣、格子裤、戴巨大的蛤蟆镜。第一个女士看到他时,他正弯腰全力地帮助一位先生捡拾满地飞扬的文件。等他终于完成帮助别人的行动,直起身来跟他所帮助的人道别时,这个女士终于看到他的全部装扮。该女士对他的印象是:此人时尚、充满绅士、形象潇洒等他转过一个街角,迎面碰到第二个女士时,给她的印象是:装扮怪异,流里流气、形象恐怖。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在不同人眼中留下大相径庭的印象?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Bruner的硬币实验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1分、5分、10分、25分、50分);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布鲁纳(Burneretal.,1974)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4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5内容提要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途径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印象形成4偏差与偏见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6内容提要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途径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印象形成4偏差与偏见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7为什么我们不研究头盖骨?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评判的过程。认知过程牵涉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认知者、认知对象以及认知过程发生的环境。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8社会认知的概念辨析几个概念的区分: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9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对象包括个人、社会群体与大型的社会组织。(J.S.Bruner)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DavidShaffer)社会认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富熹)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0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社会印象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社会判断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社会判断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1社会认知的过程举例说明:你在街上遇到一名男子X先生,看见其长相和身体外部特征,掌握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线索。这是产生了对X先生的社会知觉。回家后家人问你,路上你遇见X先生了吗?你不知所云:“谁是X”,根据回忆,你说是遇到一个人,长得如何如何,这人是不是X?家人说正是他。此时你对X的描述已经是社会印象。家人又问你不认识X吗,为何他说是你的朋友,你大为疑惑,思索他为何这样说,是不是自己没认出来,这是你在进行社会判断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2认知的客体与对象认知就是人对人的认识“他人”这一整体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所以客体人本身是不能作为认知的对象的;被认识的只能是“他人”的某一些特征。社会认知所要认知的客体是人,为了认识他人,主体人就必须对客体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认知,这些特征便是认知的对象。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3内容提要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途径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印象形成4偏差与偏见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4面孔面部表情——笑是通用的?表情是反映他人心理状态的客观指标。埃克曼(1937)跨国家实验•人类面部表情的共同性特征情绪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组内优势效应,即人们识别自己文化中的他人的面部表情比识别其他文化中他人的面部表情更准确。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6面孔面部表情——笑是通用的?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进化心理流派认为,面部表情在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功能。•它最初是为了适应机体生存而产生的,以后逐渐变成为一种先天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当信息还不能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时候,表情可以起到传递的作用进化解释的局限性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7面孔目光——来源于捕食者?目光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可以视为判断人的情绪、动机、善恶等的线索之一;目光接触可以表示人们各种心情状态,如关心、恐惧、爱情等;目光接触还可以用来吓唬人。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8面孔目光——来源于捕食者?注意力集中于眼睛的进化适应性•哈佛实验目光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关注。•最初人类合作捕杀猎物时,如果一个人发现了猎物并注视它,注视的眼神中就会传达某种信息,其他人便可循着他的目光看到猎物。眼神是最难伪装和控制的,通过对眼神的认知,主体人通常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信息。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19体态身体姿势表达着各种信息许多姿势都有明确的情绪含义•如点头往往表示赞同、许可,摇头往往表示否定、反对有一些姿势是了解他人感情的真实线索•当有人说谎时,他可能不住地眨眼或做出其他动作身体语言只能作为判断他人情绪、动机的线索之一,而不能作为惟一的根据。文字意义7%语音语调38%身体语言5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0Eg:谁先下车?人们越要下车时,手会举得越高,下巴和视线与水平面向上的夹角越大。也就是说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把手放在胸前,还抬着头不住地往上看时,这个人很快就要下车了。在车辆到站前3分钟最有效的预测方法是看手和下巴:手放在胸前的人比放在膝盖的人更可能下车;当一个人忽然抬高下巴10秒钟以上,也很可能下车。而嘴唇开合、双脚的位置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的预测性。说话频率在车辆到站前10秒预测性很高,那时候要下车的人往往会默默等待车门开启知道这个规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位子了!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1语言语调一句相同的话用不同的语调说的话,会传达完全不同的意义、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每个人基本上都能从语言中破译语义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可以夹杂喜爱、轻蔑、厌恶、悲伤等等情绪。语速通常人在紧张的时候语速会加快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2语言语言是进化的产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语言交流信息所达到的效率要远远高于面部表情、目光、体态等•Pinker、Bloom《自然语言与自然选择》–生理上的一些变化智能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出现;–通过口语交流可以释放我们的眼睛;–有了口语交流,即使在黑暗中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3语言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乔姆斯基•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库德•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4内容提要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途径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印象形成4偏差与偏见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5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主体的价值观念对认知的影响人们如何评价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以往的经验能制约我们的认知角度•对同一个罪犯的研究,法官着重于对其个人经历的探究,即哪些因素导致了他犯罪的研究,社会学家则会更着重于造成这种犯罪现象的社会原因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6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7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8主体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着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巴特利特和莫瑞的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当一个人情绪很好、心情愉快时,他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当他情绪低沉、沮丧时,他会感到周围一片黑暗,•当个体对某人怀有好感时,便会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反之,他会故意地找茬和这个人作对。(疑邻盗斧)贾尼斯等(1965),加利佐和亨德里(1972)•“好心情效应”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29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0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1认知对象因素显著性格式塔的客体知觉规律•亮度,声音强度,运动或新异程度知名度自我表演戈尔曼(goffman)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2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空间距离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霍尔将人际空间距离分为四种:–亲昵区(7—30厘米),夫妇、恋人之间;–个人区(30—91厘米),朋友之间;–社会区(137—240厘米),熟人之间;–公众区(240—3048厘米),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交往场合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人的认识。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3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人们在交往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影响;气质;性别霍尔(E.Hull)人际空间距离•亲昵区:夫妇,恋人(7—30厘米)•个人区,朋友(30—91厘米),•社会区:熟人(137—240厘米),•公众区:陌生人间或正式交往场合(240—3048厘米)合适的交往距离对人们的交往是很重要的。通过对这种空间距离的观察,也可以形成对某人的认识。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4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背景参考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物。•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6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7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8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交往次数交往次数往往对深入地认识一个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仅仅几次的交往,我们就可能被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所蒙蔽,但如果交往次数增多,交往场合变换,这种蒙蔽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39内容提要社会认知概述1社会认知的途径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3印象形成4偏差与偏见5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40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景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景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得关于人或事物得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印象形成这种对于别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得过程就是印象形成。印象形成规则个体知觉事物,不只是表面表征,而是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对个体形成总体印象印象及印象形成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41晚上11点,你独自一个人在家,有人敲门和你借东西,你作何反应?•文质彬彬诚恳的知识分子•不三不四像个盗窃探路的小偷•柔弱的女子•长相凶悍的女子案例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42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累加方式(整体)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平均方式(细节)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第三章社会认知第三章社会认知43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信息加工的主要模式加权平均化模型不但考虑特征的性质、数量和强度,还从逻辑上考虑特征的重要性。安德森将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提出了加权平均化模式: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予他们认为更重要的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0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