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第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识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2.“三反”运动。(识记)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3.“五反”运动。(识记)1952年一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材、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4.西藏和平解放。(领会)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5.没收官僚资本。(领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首先从已经解放的东北地区城市开始大规模没收官僚资本。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简单运用)①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②开展土地改革。③镇压反革命。④建立职工代表会议和吸收工人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⑤妇女解放。这是整个社会解放的标志。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⑥改革文化事业,制订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7.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的条件。(简单运用)①土地改革的完成。②现有工商业的调整。③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8.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简单运用)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民恢复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的发展,而且有性质上的变化和质量上的提高。①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仅仅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②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③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综合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地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本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10.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综合运用)①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果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②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④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识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已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1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识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3.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领会)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1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与性质。(简单运用)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就是社会主义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15.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实际步骤。(简单运用)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6.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综合运用)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②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③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7.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识记)组织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18.“四马分肥”。(识记)企业力弱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分部分。企业收益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所得不足1/4。19.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型经济组织形式。(领会)①互助组,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物,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者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20.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领会)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有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司联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又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21.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领会)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工业建设的成就: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批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点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22.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简单运用)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与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氛围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23.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综合运用)①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②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③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④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⑤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2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综合运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形式赎买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综合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经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第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70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