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逐篇训练(有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逐篇训练《世说新语》二则(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2)相委.而去(3)故人来,方.与之食(4)恐.其自食其言也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4.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折枝:压弯了树枝。③信然:的确是这样。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尝.与诸小儿游(4)唯.戎不动2.下列句子中与“取之,信然”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已而之.细柳军B.学而时习之.C.行天下之.大道D.何陋之.有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4.[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从[乙]文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论语》十二章[2019·常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威武不能屈.(2)军.于城父(3)士不可以不弘毅..(4)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义而.富且贵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B.曲肱而枕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孔子迁于.蔡三岁于.我如浮云D.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3分)5.对甲、乙两组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诫子书[2019·昆明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3)悲守穷庐..(4)此即日习.于傲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甲乙两文的作者都认为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3分)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狼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苏轼《黠鼠赋》,有删节)[注释]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其一犬.坐于前(2)橐坚而不可穴.也(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家无井而出溉汲.(2)丁氏穿.井得一人(3)王信.之乎(4)谓.魏王曰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市之无虎明矣逝者如斯夫.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释]①绐(dà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ī):携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因往晓.之(2)若.屈伸呼吸(3)乃厌倦不堪.(4)吏遂缚.诣县2.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4.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4分)孙权劝学[2019·郴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资治通鉴》)[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但当涉猎..(2)及.鲁肃过寻阳(3)即更.
本文标题:2020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逐篇训练(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6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