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1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聋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本研究课题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聋校课堂教学探索出了一些教学模式。实验组教师通过三年的研究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并通过电子白板、因特网构建了多种聋校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为聋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此外,课题组还研究了聋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聋校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样,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也成为聋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一)现代形势下,聋教育对信息技术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在聋校教育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是培养聋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信息素养,加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王吉庆在《信息素养论》一书中这样写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聋生应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所谓社会适应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与社会的各种变革,包括各种观念的变化、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如何使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能融合2到社会的变革中,使自己的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与社会的需要相合拍,使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和谐与统一。要适应社会,首先要了解社会,与人交流沟通。信息素养正是聋生融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聋人,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合作。而聋校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聋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说是聋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唯一途径。(二)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聋生的学习带来了有效的冲击1、信息技术对聋生有效学习带来了可能传统的封闭式聋教育,让聋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却隔绝了社区与社会。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育辅助手段对本身就有听力残疾,知识面狭窄,逻辑思维能力若的聋生来说,根本无法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这已经得到所有特教学校工作者的一致认定。而信息技术的介入给聋生有效学习带来了可能,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定义形象化,将枯燥、晦涩的理论生动化呈现,发挥聋生的优势,利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来开辟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实现有效的学习,为聋校教育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2、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聋生的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聋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力。由于聋生在听觉言语上的生理障碍使他们需要比正常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以一定的学习资源为内容、以一定的操作方式为载体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聋生实践能力,是聋生以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为学习内容,以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为操作载体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学会使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促进聋生的课堂学习。手语是聋人表达思想和日常交际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用手语讲授时,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其中确切的含义,常常出现歧义,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有效进行。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聋生教学当中,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和生动地让明白手语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所适用的情景。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的集成性、交互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组成在一起共同呈现信息,能够提供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生动的教学手段。学习信息的即时反馈、可选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路径,为聋生提供了一个视、听、读、写、做的3自主学习环境。4、利用网络资源能促进聋生的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化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且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聋生可以超越时空和地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环境学习具有学习资源共享性、学习过程交互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多层次化等许多传统学习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1)教学活动本质的改变。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从传统课堂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2)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但是在信息时代,在这新知识、新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一个人是不可能仅仅通过听讲掌握所有信息,因为据测算人类近50年创造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几千年累积的还要多。如果教学依然只强调“讲—听”式,不仅使传递文化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而且学习者也会因其阅读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因此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本身。(三)聋校信息技术研究的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的聋校无论是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和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到2000年全美已经拥有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其中95%的特教学校和72%的教室与Internet相联,有66%以上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的则是大量的利用IT来进行学习的各种资料、各种可视材料以及无数的计算机软件。电脑甚至取代了书籍,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明显呈现出从技术本位向课程本位转化的趋势,即从围绕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到从课程的需要出发论证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潜在优势,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潜在优势。这主要体现在:(1)重视结合学科领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而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2)重视从不同教学方式对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需要出发,有机组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资源,而不拘泥于信息技术的形式而实施所谓的“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教学”;4(3)重视聋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注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或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聋生方便快捷的交流合作工具,促进学生的交往、合作和社会化发展;(4)与此相联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模式也趋于综合化和多样化,强调在教师、学生以及信息技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创设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体验基础上的、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的东部发达地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在二十世纪末进入聋校,起步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迟,中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聋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还是较少,更不要说有效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另外,目前我国聋教育工作者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是仅局限与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对聋校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还将对未来聋校教学产生持续、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聋校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努力实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并实践于课堂教学设计中,以此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根本变化。1、贯彻《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精神,促进聋生全面发展。从建构主义的理论中汲取新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在尊重聋生发展的前提下,调动聋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聋生、教师和教学媒体三者的互动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2、通过信息技术在聋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寻适合聋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5积累教学课例,并建立教学资源库。3、通过研究活动,提高聋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4、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为聋生提供多样性的视觉刺激,这不仅符合聋生的生理和学习特点,还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认知主体作用,实现其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转变聋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聋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5、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选择机会,从根本上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具体表现为:1.示范性:本课题涉及的内容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是推进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创新性:聋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渗透性:把信息技术作为聋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科课程,教师和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4.主体性: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1)“学生的学”: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信息技术成果的支持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2)“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6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3)“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2、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他提出了学习的同化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现代特殊教育的理论观点:现代特殊教育认为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育全面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现代特殊教育不可避免地与高科技技术联系了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调动聋生感官的有效参与,可以很好的提高聋生的学习能力。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我校聋生部六年级至高三的学生。五、研究的目
本文标题:国家级十一五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