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与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研究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与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研究姓名:丁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指导教师:吴解生20031201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与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研究作者:丁坤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许南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效率与运营研究2006目前跨国并购方式已成为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跨国并购将其物理形式的经营网络扩张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虚拟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由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掀起的金融业跨国并购浪潮中,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中国金融业如何争取生存权、拓展发展权、抢到话语权,是一个历史意义极强的经济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意义极强的经济实践命题。本文的论证主线是:结合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对金融业跨国并购效率进行分析,然后对金融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阶段风险的规避以及对支付方式的合理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对并购完成后如何整合提出实际可行的方案,最后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和其在跨国并购中的表现,从大的地域拓展方向和小的组织过渡层面,设计中国金融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安排和路径选择。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分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包括基于产业组织学说的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寡占反应理论;基于经济动因的效率理论、信息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基于战略动因的市场势力理论、金融博弈理论和基于个人动因的代理成本理论;外部动因包括金融自由化的推动、金融大危机的促使、金融业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母国政府监管放松等,本论文对此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国家利益的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引入了“国家利益”这一经济变量,突破了以往理论界对金融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局限于微观经济主体范围的现状,同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实际,分析了其求生存和谋发展的跨国并购动因。本论文对金融业跨国并购的成本效率、利润效率、风险期望回报效率、X-效率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各种效率评估方法特别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非参数DEA分析法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效率二元实现机理模式分析得出:(1)内外部成本和收益、并购方的经验和金融技术的进步会对金融企业跨国并购微观效率的获得产生影响;(2)市场的互补或替代程度、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状况和二级市场对并购的反应会对金融企业跨国并购宏观效率的获得产生影响。该模式将金融业跨国并购效率实现的复杂机理过程简单化,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对金融业跨国并购效率进行分析时,由于具体的影响因素复杂繁琐而导致分析时无从下手的问题。对于跨国并购的具体的操作和实施问题,本论文进一步从金融业跨国并购的运营角度进行了分析。针对金融业跨国并购中可能出现的国家风险以及阶段风险,提出了详细的规避措施。为了实现金融企业跨国并购成本最小化,在对并购过程中流行的收购方式定性分析了各自的优劣后,再从财务学的角度定量探讨了选择不同方式的具体条件。此外特别对股票收购方式中换股比率的确定问题,运用了临界换股比率法和L-G模型法进行了探讨。由于对金融业跨国并购运营的研究只是为了顺利地实现并购,为了保证并购后整合也能顺利地实现,本文对最重要的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以及财务整合也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于上述分析,本论文探讨了中国金融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实施模式,针对中国金融业跨国并购目前存在的行业范围过于集中在银行业、地域范围多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香港地区以及缺乏混合并购、并购发生具有偶发性、零散性等不足,在提出了中国金融业跨国并购等腰三角形战略的基础上,从微观组织层面为中国金融业跨国并购采取的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选择。2.期刊论文李萍.刘永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5)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本文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属于相关研究的基础性的尝试.3.学位论文袁昭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2006一个多世纪来,发达国家的企业通过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并购愈演愈烈,并逐渐取代“绿地投资”,已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自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企业逐渐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跨国并购进行国外投资。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许多企业成功的跨国并购案更是引起世人瞩目。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历史不长,目前比较成熟的并购理论是否能诠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动因,尚待论证。因此,本文在总结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探析成熟的跨国并购理论能否解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前提下,进一步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深层次原因。在明确了并购的动因后,如何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对并购企业而言是并购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目前,国际理论界有三种方法可用来评估企业价值,但这些方法应用于并购时,并没有说明针对不同的并购动因,应该选择其中哪一种更合适的。因此,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后,针对每一种并购动因选择一种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再结合考虑跨国并购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价值评估模型,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全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目的及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难点。第二部分,跨国并购动因分析。本部分首先对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基本动因理论进行了概述;接着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与现状及特征,并探析了跨国并购动因理论对解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适用性;然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动因有三种,他们为:获得目标企业的自然资源、核心技术和市场品牌;最后,通过三个具体案例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三种主要不同动因。第三部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比较分析。在本部分,笔者先概述了企业价值和三种价值评估方法,即,成本法、市场法比较法和收益法。然后对这三种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价值评估方法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应用。本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时价值评估模型的选择。针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三种不同动因,在原有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修正原有模型的相关参数,构建适用于我国企业不同跨国并购动因的价值评估模型。第五部分,结束语。本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4.学位论文李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分布状况与基本动因的实证研究2006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跨国并购为主要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日趋活跃,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是FDI的主要东道国,近年来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面向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呈快速增长态势。中石化、联想、TCL等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借助跨国并购,参与国际竞争。这种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我国仍属于新的经济现象,但必将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的基本现状、行业分布、基本动因及相应对策。文章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动因分析框架,并在收集尽可能大样本案例作行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主要行业,归纳其跨国并购的基本动因,属于支持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问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方面的尝试。希望通过研究,对进一步认识现阶段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分布规律和基本动因有所贡献。本文以2000年到2004年五年的一百三十多个案例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在三个产业中均有发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最主要基本动因是: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寻求。与此同时,不同行业的基本动因亦有所不同。基于国内同类研究,本研究试图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借鉴现有研究成果,试比较系统的归纳出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二是尽可能全的收集了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并按照行业进行分类,试图借助大样本案例说明行业分布规律;三是借助本文建立的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行业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5.期刊论文叶勤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2,18(5)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它正日益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跨国并购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跨国并购是多动因推动、综合平衡的结果.6.学位论文赵晓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2009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重新配置。跨国并购作为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在这次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进行兼并与收购,追求着公司的战略目标,这促使了一种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正在形成。入世7年来,中国全面的履行了入世承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不仅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加工基地,而且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世界性市场,中国正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中国市场在继续孕育这巨大市场潜力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在日益走向白热化。对中国的制造企业而言,竞争的态势已经悄然变化,竞争的战场已经不再简单的划分为国内和国外,转变为对全球产业价值链关键战略环节的控制上。这种新的竞争格局对我国实力较弱,尚处于产业价值链加工制造环节的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摆脱跨国公司的控制,实现制造业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的生存,我国的制造企业只有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抱着双赢的态度,在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实现发展。近几年,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和数量都出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9月,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之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韩国现代技术显示株式会社(HYDIS)TFT-LCD业务的全部资产;2003年11月,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2004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PC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势头将会更加强劲。总体上,本文在总结了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之后基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具体案例,归纳了当前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四种主要模式,进一步对前述动因的分析进行了印证,最后结合案例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实证分析。第一部分,对跨国并购的概念和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以美国企业为例回顾了全球跨国并购的五次浪潮,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当今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其次,从产业角度,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对处于产业链低附加值环节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企业角度,对整体竞争实力尚弱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基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归纳了中国制造企业采用跨国并购进行国际化发展的4种模式。第五部分,以联想收购IBMPC业务为案例,对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7.学位论文孙静静基于折衷理论视角的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研究2006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效应研究。其中跨国并购动因研究显得尤其重要——现象背后孕育的动因是任何研究所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跨国并购的定义,接着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
本文标题:跨国并购的理论分析与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5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