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9月调查地点:双河中心小学调查对象:双河中心小学全体学生调查方法:问卷法谈话法调查人:康世敏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为今后各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有着深远的意义。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就充分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观就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做如下调查。一、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1、学习方法不正确2、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习态度不端正4、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二、农村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1、来自学校方面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共性,也有个性。因而,对他们进行教育,不但需要一定的教育能力,还需要比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还需要讲究科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付出诚挚的爱心,这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教育者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在此前提下进行因材施教,教育才能取得成功,收到教育实效。但是这种能取得教育实效的爱必须是纯洁、健康的爱,必须是真诚、持久的爱,必须是能让学生领悟、体会到的爱。2、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与学关系一度陷入“教师满堂灌、学生重负担、效果一般般”的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怪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与学关系的不断改善,学生负担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但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低层次的,停留在多读、多背、多写、多练、记笔记、做作业上。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围绕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常常是反复地教,可很多学生仍然是读书费解其意,作文不得要领。某些问题,知道了答案,但从真正掌握意义上说,还是不会。.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3、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我们这所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都是农民子弟,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低层次的,停留在多读、多背、多写、多练、记笔记、做作业上。根据调查,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普遍偏低,虽然喜欢学习语文的占92%,想了解一些关于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占98%;但是学习语文有计划的占17%,有预习课文习惯的占36%,能坚持认真听老师讲课的占28%,能经常归纳老师上课的要点的占23%,积极主动地找同学、老师解决疑难作业的占34%,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去玩耍的占26%。综合起来看,有自学能力的只占12%,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占21%,自学能力差或基本没有独立学习能力的要占70%。就我们这所学校而言,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依赖于教师的搀扶,学习效率低,有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由“不会学”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4、来自家庭环境的原因由于我所从教的学校为村级小学,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农作,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强,整体素质不够高,所以很少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问。久而久之就使一部分的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写作业时拖拉,不够认真等。还有和父母的知识程度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相比较而言,维语学生的学习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据调查:家长的职业:农民占80%;干部和工人占10%,个体占10%;工人中大部分是在从事临时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4.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40%;小学文化占43.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打工收入较低;家庭组成情况:单亲家庭较多。三、提高农村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方法和建议(一)、学校方面应该走进生活,发现语文,培养学生搜集语文素材和进行语文实践的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语文化”的东西,即语文素材。学生只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搜集语文素材,运用语文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使他们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素材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创新性运用语文的积极性。这样80%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不但积累了语文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提高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猫》、《鸡》、《鹅》这几课时,90%的学生观察了这些动物,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生去观察,是因为家里都养了这些动物,有了他们的亲自体验,上这些课时,都很容易接受。(二)、教师方面要多注入生活气息,拓展学习渠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主要的阵地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自觉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对于任何一篇课文都能正确地标出自然段序号,在通读中划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自学字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记住字形,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指导学生细读课文。3、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现行的教材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但有些内容确实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或者知识性很强。因此,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4、组织讨论,开拓思路。学生自己学习了课文,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教师的点拨、指导当然是主要的,可学生的层次、水平是不相同。如果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那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效果显然要比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要好得多。(三)、教师方面要进行“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文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为此,学生只学会了语文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就有语文,用语文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语文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语文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语文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语文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语文,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生活语文”强调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标题: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3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