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NLP家庭·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一)主讲:课程大纲一、家长要具备的观念二、孩子在成长和教导上的需要三、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一、家长要具备以下观念1、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2、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3、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4、孩子在不断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的最糟的时候也一样。5、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释放出来。一、家长要具备以下观念6、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虽然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7、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8、总有更好的方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9、家长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10、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请家长们记住: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二、孩子在成长和教导上的需要一)、孩子大脑的发育二)、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三)、0-6岁6岁前的幼教是右脑学习(感性学习),属于直觉式的训练,就是潜能训练。四)、6-12岁6岁之后孩子开始较多用左脑学习。五)、12岁以上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七)、孩子10-12岁的转变孩子大脑的结构出生至21岁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21岁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第一个阶段:一岁以前——信任与不信任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1、肚子饿——为食物2、受惊——被拥抱3、哭泣——被拥抱二、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未被满足,长大后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第一阶段(续)三、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1、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害怕被遗弃;2、拼命的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不能够信任任何人;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一段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需要被人夸赞。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二、若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与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遭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产生害羞或羞愧的感受。第二阶段(续)三、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第三阶段:4-5岁——主动与内疚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2、发展出主动性。二、若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若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未能够被满足,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为他作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秘密进行。第三阶段(续)三、由于孩子在这一个阶段未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1、害怕犯错;2、感到无助及内疚;3、只懂得安慰别人。4、回避风险;5、隐瞒错误;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不能认识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4、不断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比较。二、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家长和老师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若在这一阶段家长老师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的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第四阶段(续)三、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未能够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1、避免参加任何竞争或极度喜欢与人竞争;2、觉得不安全或不如别人;3、对自己或对别人吹毛求疵。四、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凡事要求完美;2、经常拖延及耽搁;3、不知如何达成目标。第五阶段:12-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一、孩子的需要或行为:1、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2、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3、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5、确定人生应怎样过。二、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接受自己的人。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既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迫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变成一个轻浮的人。第五阶段(续)三、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性(特征):1、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行为;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3、不能确定人生目标;4、依靠感情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四、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需要不断的谈恋爱;2、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四、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1、交换型2、惩罚型3、冷漠型4、说教型5、EQ型5、EQ型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增进与孩子感情的几点建议孩子与父母之间不只是因血缘造成的亲密感,其中也有完全信任及放心的意味;而且据研究显示: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深切影响其日后人格、心理等各项成长的健康指标;同时,也关系未来人际关系的处理及与社会融合的相互关系。所以,本文所指的亲密度,其中已包含信赖感与安全感。亲密中有信赖与安全因此,我们对“亲密度”的定义,可从狭义的亲子之间的情感,推展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能力的培养。如果孩子从小与父母极少亲近、形同陌路,那么其情绪会呈现相当的不安、急躁、容易担心、忧郁,成长后也易有反社会,甚至暴力倾向。所以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建立其与自己极佳的关系,投予完全的信赖及安全感,是极为重要且不容轻忽的。同时,在亲密的建立中,“同理心”的养成为极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培养孩子学习体谅与宽容。育儿莫忘爱及耐心相信许多父母皆不约而同认为:能够见到孩子健康平安的成长是最快乐的事。但若您在运用时地过于急躁、缺乏爱与耐心,那么所有的,慎思而为。1·肢体语言的接触2·固定的Familytime3·言出必行4·培养同理心5·从微笑开始6·除了沟通,还要尊重7·立即给予回应8·勇于认错、完全坦诚9·父母和谐有助幼儿成长10·常说:“我爱你!”family(家庭)=father(爸爸)and(和)mother(妈妈)I(我)love(爱)you(你们)!这才是真正的家庭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本文标题:NLP家庭·亲子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00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