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1、德育目标层次化2、德育内容具体化3、德育途径综合化4、德育方法主体化5、德育手段现代化6、德育评价过程化1、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目标要坚持四个性:--目标的方向性:即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目标的时代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目标的层次性: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个层次;--目标的职业性:反映将要从事的职业要求核心:养成学生良好的德性《小学德育纲要》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2、德育内容具体化要进一步调整教育重心,加强道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改变当前德育工作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守业轻创业、重单干轻合作、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状况。我国对德育内涵理解的变迁•德育即以“五爱”教育为中心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50年代中期)•德育即政治思想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50年代后期)•德育即政治教育、阶级斗争教育(“文化革命”时期)•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3)•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1995)•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1998)德育内容的相互关系•政治教育:确立了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注意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学习的方向;•思想教育: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政治教育提供理念支撑;•道德教育: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实现理想信念的常态活动方式;•法纪教育:充实和保证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心理素质: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合个体的知、情、意、行的作用。上述五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五要素联系越紧密、和谐,育人效果越强。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政治教育内容2、思想教育内容3、道德教育内容4、文化科学知识内容5、生理心理内容6、能力培养的内容7、基础心理因素德育主要内容(2)道德品质法律观念心理素质人生哲理经济意识政治理念时事政策小学阶段德育内容要点: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学校德育的常规任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育常规制度。每周一次升旗仪式;晨会,校会,班,团,队会;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开学、毕业典礼,表彰三好学生、优秀生;郊游(远足),参观德育基地,参加社会服务等,均应形成制度,认真坚持。对各年级学生必读的书籍,必看的影视片,必须学会的歌曲,必须参观的本地区德育基地、人文、自然景观等地也要做出规定,积极创造条件,付诸实施。教育专家叶澜提出构建新理想之核心--新人形象1、认知方面:第一、要有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和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第二、要有善于认识自己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等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三、思维方式要发生变化。2、道德面貌:•内在实质,是价值观问题。•外在表现,是社会公德问题。3、精神力量:第一、要有自信。第二、要具有迎接挑战的冲动与勇气。第三、要具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第四、要有人生理想。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英国人的品德教育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被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是: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对于“自由”的要求个人自由,以不妨碍他人为度;起码规则是自由的基本保障。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个人享有充分自由,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使人理解并遵守为人的常轨,即起码规则和基本原则。强调领会社会常识第一、学会照顾自己,同时不要妨碍他人;第二、如果你靠欺骗方式获胜,那么实际上你已经输了;第三、你不会每次都赢,总有输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整个过程;第四、占小便宜会吃大亏。例如:《大家一起来拾宝》--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尽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说一句好话如口吐莲花,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屋宽不如心宽。--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多一次原谅人,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个好人。--能消除烦恼就是“慧”,能付出爱心就是“福”。--甘愿做,欢喜受。--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口。--对人要宽心,说话要细心。--“心美”看什么都顺眼。--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犯错生出忏悔心,才能清静无烦恼。--子女要让父母安心才有福。--对父母感恩的孩子最有福。--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1、孝顺;2、行善。--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知缘惜缘再造善缘。--为人处事要小心,但不要小心眼。--拥有是负担,不计较就自在。--贫与贪只差一点而已,凡夫愚痴,愈贪是愈贫啊!--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前,解脱于未来。--不去想它,也就没事了(能放下烦恼,才能快乐。)--没有公德,就没有功德。--我们要做好社会的环保,也要做好内心的环保;丢掉烦恼的垃圾,培养清静的智慧。--逆境可遇不可求,要珍惜感恩,因为它才是成长的资粮。--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完)第二、要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有75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举行的一次集会上,记者采访一位老学者:“请您谈谈,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学者略想了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与会的科学家都表示赞同。对于学生来说:种下去行为,收获起来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起来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起来是命运。例如:列宁接受的家训1870年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也一定要请求别人原谅第三、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知识经济主体便失却了竞争力和生命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裔却在别国的土地上获此殊荣。创新对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地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例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变化总是在发生•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一个人不可能去改变另一个人,人只能被自己改变。•自从他做出第一个改变以后,他发现那些面对变化时产生的恐惧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些都是自己吓自己,是思想和行为的惰性在作怪。•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教育创新的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英国课程改革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课程标准。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精神发展:自我成长,发展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具有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发展:理解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本文标题:三、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53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