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1)群落概念:时间内聚集在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同一一定区域中物种组成空间结构2.试写出下列物种的种间关系①猞猁与雪兔:。②稗草和水稻:。③蛔虫与人:。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地形变化、、盐碱度差异、不同、生物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分层镶嵌阳光食物条件土壤湿度光照强度自身生长二、群落的演替(1)光裸的岩地上演替成森林,属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其演替的大致历程如何?是。其历程为:→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初生演替裸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2)火灾过后的草原与火山岩上的演替分别属何类演替?两类演替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前者属,后者属。两类演替的最主要区别在于。(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次生演替初始植被条件不同初生演替可以存在,但优势物种可能发生变化[做一题][例1]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造成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解析]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则b为食物,a为捕食者,②曲线表示竞争,③为共生,④为寄生。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答案](1)③②①④(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④(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链一串]群落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小,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竞争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所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关系名称数量关系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关键一点](1)捕食关系的实质在于“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它强调的是种间关系,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大鲈鱼吃小鲈鱼),不属捕食关系(应属种内斗争)。(2)相关概念的“关键点”:种群——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群落——自然区域,“所有生物”生态系统——自然区域,所有生物+无机环境上述关键点归纳如下:[通一类]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也会得到蚂蚁保护,二者属于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答案:D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题图中的三种鱼的种群数量受海洋深度的影响,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三条曲线的交叉表明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图中三种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但曲线不能体现出共生的关系。答案:D[链一串]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演替(1)两种演替类型比较:类型内容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时间经历的时间经历的时间速度缓慢较快长短类型内容初(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关键一点](1)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返回
本文标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_第17章_第二讲_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材第3、4节)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86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