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地理学UrbanGeography第四章城市化原理学习重点•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运行机制第一节城市化定义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第一节城市化定义一、城市化的概念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城市等级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有哪些变化?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538万54万1911年1949年1990年1324万一、城市化的概念1、普遍提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化定义2、各学科理解:(1)人类学、社会学观点:L·沃思(L·Wirth)从社会生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行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金(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第一节城市化定义(2)经济学观点城市化现象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社会文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城市性质的增强(人口数量、密度,Ⅱ、Ⅲ产业比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换)第一节城市化定义人类学乡村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农业活动——非农业活动地理学一个地域空间的变化过程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一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方面。(3)地理学观点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3、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城市化Ⅰ+城市化Ⅱ〗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Ⅰ:即“物化了的城市化”(实体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包括: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等;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等;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等。第一节城市化定义城市化Ⅱ:即“无形的城市化”(精神上的城市化、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动方式、生产方式转为城市意识、方式、行动的过程;③城市市民脱离固有的乡土生活态度、方式,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作用于整个国家的地域空间,促进全社会的发展。〗第一节城市化定义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1982)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的渔村生活今日封闭厂房内长长的流水线上的机械化生产深圳三十多年间的变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第一节城市化定义伦敦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形式美国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1979年发现,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经历的轨迹,可以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节城市化定义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抽象)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实体+抽象)312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实体)第一节城市化定义我国(乡村城镇化):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农村,由于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也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等)和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国外:①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②由于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化定义逆城市化现象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化概念应该是一种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包含某种结果,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但如果没有一定结果的话,城市化无从继续发展,对此进行研究也是不可能的。第一节城市化定义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例如,建筑密度较为稀疏的地域,随着商业服务网点的增多、交通线路的开辟,人流将逐渐稠密,建筑密度升高。再如,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内部一些设施较为落后的地段逐渐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像这些城市内部地域级差的变化,是否属于城市化概念的范畴?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①英国学者施梅莱斯、瑞典学者亚历山德逊认为:城市化概念不能包括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转化。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之间存在一条明确的界限。城市化,指的是超越这条界限的转换过程,至于界限内部的转化过程不属于城市化。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二元论。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②美国的哈里斯(C.D.Harris):城市内部的地域级差变化完全是城市化中的一种现象,它从属于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总过程。他们认为,城市性地域与农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亚历山大、查博特)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一种观点:城市化自工业革命始,因为在此以后城市才大规模扩展,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力量。另一种观点:城市是滋生于地表的一种渐变的人文地理现象,现代城市是古代城市的继承和变革,因此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因此,目前赞同第二种观点的学者有增多趋势。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发达国家——产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独立以来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第二节城市化机制机制:本义是指机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来指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工作方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现泛指事物的组织及其运行变化规律。第二节城市化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力第二节城市化机制城市(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第二、三产业人口集中地)•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不同产业构成在空间场所上的分工•城市不能生产农产品,由城市外部农业提供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一前提)第二节城市化机制个例:国外: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日本——贸易中国:粮食基本自给耕地数量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剩余农业劳动力城市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提供新工具、新技术、各种服务提供更多剩余粮食和劳动人口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是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的劳动力来源地,城市化本身就包含着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只有当农业生产发展到能将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流入城市Ⅱ、Ⅲ产业的行列中来,城市化才能发展。(第二前提)发展:城市产生初期工业革命时期——圈地运动(英国)、国际移民(美国)20世纪(2)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城镇(过度城市化)(1)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农业经营方式(革命)农业的人口抚养能力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发展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不同的观点:城市化的动力经济原因(资本的积累和循环——经济学)非经济原因人类精神个性解放——社会学政治状态第二节城市化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基本动力。(1)韦伯: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2)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竖向结合和竖向分离的企业发展过程(劳动过程连接方式)。第二节城市化机制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机制〖总之,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发达;发达的第三产业又吸引更多的工业和城市居民的集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也越明显。〗产业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工业是城市经济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着显著相关;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1)伯格: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迁出地)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拉力(迁入地)就业机会较高的生活水平较高的生活质量文化和教育机会1、“推—拉”假说: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第二节城市化机制(2)李(E.S.Lee)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进一步概括为4各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个人因素(过量的劳动力、家庭的理解等)(就业机会、经济活动差异等)(交通、信息、政策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二节城市化机制发达国家:以城市拉力为主因,农村是被动地被拉发展中国家:推是主导,而城市是被动地接纳第二节城市化机制2、两部门模型(“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两部门模型。假定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比例1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2现代部门存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3模型有三个前提:3、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舒尔茨迁移行为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使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迁移者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迁移成本:货币成本(迁移费用及迁移时的机会成本)非货币成本(迁移的时间成本、体力劳动的支出迁移收益:货币收入(迁移后收入的增加)非货币收入(社会关系改善、个人心理满足)迁移收益迁移成本——迁移发生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人口流动过程: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应。预期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5、斯塔克和布罗姆——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移民是由家庭集体决策的结果。迁移不仅为了获得预期的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人口迁移的必要条件。城乡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城市和乡村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6.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系统分析模式)①农村组织发挥出色→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强。②教育水平提高→对迁移的控制能力弱。③家庭、婚姻等的牵制
本文标题: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6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