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首届中国质量奖系列报道
1首届中国质量奖系列报道导读1.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22.描绘质量新画卷.................................................63.潜心升华的质量主题..........................................94.不断超越的质量追求.........................................155.尽力释放的质量情怀.........................................236.关于首届中国质量奖的授奖决定........................317.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奖名单..................................349.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现场剪影....................402发挥质量标杆作用推动质量管理创新1.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王勇国务委员颁奖支树平讲话王越宣读表彰决定图为颁奖现场本报记者宋平一摄本报讯(孙霞云)玉兔才登广寒宫,金奖喜降航天城。12月16日,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45家组织和4名个人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仪式,并为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的组织和个人颁奖。3颁奖仪式前,王勇观摩了“玉兔”登月模拟演示。他指出,中国质量奖孕育多年,在举国上下欢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奔月的激动时刻,在北京航天城举行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这是对中国航天最好的奖赏。中国航天事业在50多年的发展中积淀了许多经验,最值得总结的经验之一,就是质量文化和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始终坚持质量是第一。在这里颁发首届中国质量奖,是宣传中国质量、展现“中国制造”良好形象的好时机。他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质量支撑。中国质量奖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原校长王越,代表评审表彰委员会宣读了表彰决定及获奖名单。经中国质量奖评选委员会评审、中国质量奖评审表彰委员会审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基于质量问题“双归零”系统管理方法、海尔集团公司“人单合一双赢”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和在我国推广、普及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先生授予首届中国质量奖。另外,对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等43个组织以及3名个人在推进中国质量管理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所作的贡献授予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他表示,中国质量奖评审表彰的重4点是参评组织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先进性、创新性、可推广性,不是对获奖组织产品、品牌的评价。中国质量奖评审表彰委员会主任委员支树平在讲话中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中国质量奖评选着重于“评管理”、“评理念”,树立质量管理标杆,激励质量管理创新,进而促进质量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注重质量升级。实现质量水平升级,必须注重质量管理。而创新质量管理,必须注重标杆示范。中国质量奖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弘扬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向世界展示中国质量最新发展水平。他期望获奖的组织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广大社会组织和企业要学习获奖者的好理念、好经验,以质量兴企,以质量报国;广大质量工作者认真研究把握质量工作规律,深入探索质量发展之路;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和扎实推进质量工作;质检部门更要恪尽职守、勇挑重担,坚定不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质量强国。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在发言中表示,在举世瞩目的嫦娥三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月球表面软着陆技术的国家、我国探月工程开启了新的征程之5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这是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工作的最高评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兴则企业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他代表获奖组织向全社会倡议:认真贯彻《质量发展纲要》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坚持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探索完善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效益水平。获得提名奖的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工段长李斌在发言中说:“当我站在这里,捧起这座沉甸甸的中国质量奖奖杯,我可以自豪地大声讲,咱们中国工人有质量!”他充满激情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已有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等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中国质量奖2012年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审定并报请中央批准设立,是我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开展周期为两年,设中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3年,经自愿申报,有30个省区市、10个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19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审查推荐,共有261个组织和97名个人参评首届中国质量奖。为做好首届中国质量奖评审工作,质检总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组成了中国质量奖6评审表彰委员会。中国质量奖评审表彰委员会专门成立评选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建立起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中国质量奖评审机制。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阎京华,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工信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山东省副省长张超超,中国工程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礼恒,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葛志荣、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钱桂敬,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理事长李东海,质检总局领导梅克保、魏传忠、孙大伟、王炜、吴清海、田世宏和总检验师项玉章参加颁奖仪式。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主持颁奖仪式。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政府、有关行业协会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国质量奖评审表彰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和个人代表等参加了颁奖仪式。《中国质量报》2.描绘质量新画卷祝贺中国质量奖诞生首届中国质量奖颁奖仪式隆重举行,这是中国质量界的一件大事。作为质量领域最高荣誉的政府奖励,该奖的诞生7在中国质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国家质量奖励制度走向完善,也标志着我国质量事业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向获得这份荣耀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所有质量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质量奖这份荣耀有历史的镀金。我们知道,质量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对此,历史给予了很好的说明。检视质量演进的丝丝缕缕,我们看到质量作为华夏文明基因的历史承继。从商周钟鼎到秦汉砖瓦,从唐宋金玉到明清瓷绸,在所有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遗存中,质量脉络清晰可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依然延绵不绝,离不开炎黄子孙心手相传的质量接力。当然,质量书写新的历史并超越历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间。在这个历史时期,质量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它涵盖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起步的艰辛,凝聚了新中国建设者们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努力,更标注着新中国实现国富民强的飞跃和巨变。在表述新中国建设发展的词库中,“质量”二字与人民生活、企业生存和国家形象更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历史是一幅不断铺展的画卷,那么,从质量参与历史的作用来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基本色。正是有了质量这一基本色,历史才如此绚丽多姿;也正是有了质量这一基8本色,我们正在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画卷才更加恢弘壮美。而质量作为基本色,也放大了一个真理:质量兴则国兴,质量强则国强。中国质量与时俱进,质量中国日新月异。循着质量塑造历史的铿锵足迹,我们从质量兴国的历史节奏中,聆听到民族复兴的宏伟旋律,感受到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汇聚。然而我们深知,通往未来的征程布满荆棘,质量强国仍是未竟的乐章。经验告诉世人,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回溯历史中,寻找必须遵循的规律;从时代充满挑战的拷问中,坚定我们的信念——市场越是无情,质量之光越是明亮;竞争越是残酷,质量之路越是宽广。仰望中国质量奖的荣耀,我们感到了激励,也找到了信心。事实上,这份荣耀不只属于那几个获奖者,它属于为塑造中国质量史作出努力的每一个中国人。广泛的外延让质量本身拥有一种宏大叙事的能力,质量的这种属性决定了它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践性活动。因此,在争取并捍卫质量荣耀的过程中,不管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还是新闻媒体,都要找准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并从这个社会角色的职责实际出发,讲求质量、爱惜质量,让质量在自己手中变成一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只有把质量深深刻在每个人的脑海,内化为思维自觉,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真9正形成人人参与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中国质量奖的设立,是中国质量史的一个标点,也是一个新起点。让我们所有的质量人都行动起来,从这个起点出发,用更加有效的努力与奋斗,开启新的质量征程,描绘出更加光辉灿烂的质量新画卷。《中国质量报》3.潜心升华的质量主题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质量之路12月2日1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打破了月城西昌宁静的夜空。有着中国航天“大力士”之称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着嫦娥三号探测器奔向太空。中国探月工程“落月”探测任务的大幕震撼开启。当带有五星红旗的玉兔号行走月球时,世人见证的,不仅是中国科技的巨大突破,也是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与实力。此次任务中的探测器和运载火箭两大核心系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在导弹武器、火箭发射、应用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10测、航天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辉煌背后的重要支撑就是质量。技术保驾记者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了解到,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月,航天科技集团的研制团队迎难而上,集智攻关,在着陆减速、着陆段的自主导航控制、着陆冲击的缓冲、月面热控保障、月面移动、月面巡视过程的自主导航与遥操作控制等6大方面,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三姑娘”保驾护航。其实,航天科技人的奔月之梦由来已久。2000年11月,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嫦娥工程的大幕由此拉开。遥望距离地球38万公里远的月球,第一个问题就是:卫星如何去?在世界探月历史上,美、俄等航天先进大国都曾发生过卫星与月球“失之交臂”,或者撞到月球表面上“粉身碎骨”的惨痛先例,可见轨道设计风险之大。杨维廉是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富经验的轨道专家,一生都潜心于轨道设计。他深知,核心技术要不来。面对“无指导资料,无试验验证,无前沿研究”的“三无”形势,他和研制团队求解出了地月转移轨道的数学模型,这一关键性突破为嫦娥一号卫星顺利架设出一条精巧的奔月之路。看着这条11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奔月轨道,工程两总让老杨去俄罗斯验证一下,老杨却自信地说:“我的设计肯定没问题,如果他们验证说有错,那也是他们错了。”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专家组还是邀请了国内3家权威单位,进行了“背靠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这条轨道的科学性。但研制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在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杨维廉弟子领衔的设计团队又为嫦娥二号“加速”,使运载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月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原本15天的奔月时间缩短为了7天,为后期我国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脚下有了路,心里还要有数。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就是“嫦娥之心”,它控制着嫦娥卫星的姿态变化,卫星能不能走得稳,就看它了!嫦娥团队把“新、难、险、重”任务特点中的“新”变成了创新的“新
本文标题:首届中国质量奖系列报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7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