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宗教信仰第一节宗教概说宗教的特点宗教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宗教是追求彼岸世界的“幻想的幸福”。宗教有严格的组织,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和规范的礼仪。什么是宗教?泰勒:对精灵存在物的信仰。弗雷泽:对超自然和超人间的权威力量的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马雷特:宗教对象最好用神圣一词加以說明,而宗教态度则是相信这种神圣的事物能影响团体或个人的幸福,因而将这种感情思想行为表现在外。马雷特认为神圣的性質是指:1、禁忌的:对某种事物必須避忌,触犯不祥。2、神异的:奇异的意外的不可思議的現象;3、秘密的;4、有能力的5、灵活的:有意識或有人格的,就象生命一样;6、古旧的:過去传承下来的事物。他们都指出了人对宗教的态度——崇拜、迷信;也指出了宗教的对象——神圣、超自然的力量,但都没有解释清楚人神之间的关系。费尔巴哈——《基督教本质》一书中指出: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区别,而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意识。意识不仅是宗教的基础,也就宗教的对象。因此宗教是“人对自己本质的自我意识”。费进一步指出:当人是自然人时,他的上帝就是自然神,当人住到房子里的时候,他的上帝也住进了教堂。假如上帝是鸟类的信仰对象,那么鸟类眼中的上帝肯定是长着翅膀会飞的东西。指出了人神之间的关系,但未指出神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反杜林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1)概括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宗教是幻想的世界: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涅槃、道教的仙境;(2)揭示了宗教的特殊内容和对象:外部力量:上帝、真主、三清(3)說明了宗教是“超人间化”的表现形式:神化了的意识形态。(4)指出了人间力量被超人间化的原因。即这种力量具有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特點,第二节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定义原始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宗教,宗教学上通常称之为原始宗教、自发宗教或自然宗教。大自然崇拜天体崇拜:太阳——古埃及的拜日教、希腊的日神阿波罗、古罗马的梭尔庙、鄂伦春族“得勒钦”、日本的开国女神“天照大神”。中国有羲和浴日的传说。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原始时代的岩画有人们拜日形象,人双膝长跪,双手高举过头顶,向太阳祈求,十分虔诚。月亮星辰也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印度洋安达曼岛的小黑人说月亮是太阳的妻子,星辰则是其子女。希腊崇奉金牛宫的七耀星,该星出现才能出海航行。南非祖鲁人称为“掘星”,“掘星”出现方才掘地开垦。土地山川:地母信仰——云南巍山县的彝族,农历正月初一祭地母“本斯”。菲律宾土著民族播种前要杀人祭祀地母。孟加拉国的康德人也杀人祭地母。山神信仰——云南沧源县班洪部落的佤族把卡佤山区最大的山公明山和另一座大山称鹿埃姆、鹿埃松。云南凉山,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五、腊月三十要祭山神。各国神话中,山是神的住所,在中国是昆仑山,希腊神话中是阿尔卑斯山。《山海经》一书中的神都是住在山上的。商周时期天地六宗信仰体系——天为日月星辰,地为山河海。圜丘祭天,配以日月星辰,方丘祭地,配以五岳四渎。动植物崇拜蛇——印第安人的达科他族和肖尼族蛇与精灵是同一个名词、台湾的排湾人以蛇为祖先化身、摩陀罗有蛇庙、北美洲的奥日贝人和切罗基人崇拜响尾蛇、古希腊罗马以蛇为医药之神。中国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古埃及人牛、蛇、猫、鹰、、鳄鱼等都崇拜。印度人最崇拜公牛,其次是猴子。马达加斯加岛人崇拜鳄鱼。东北赫哲族供奉虎神、豹神、野猪神。植物崇拜农作物植物——古代秘鲁人崇拜玉蜀黍。我国瑶、布郎、景颇、佤崇拜谷神、景颇族在运谷时要举行“叫谷魂”仪式、壮族信仰禾神。传说粟的种植者稷被奉为农业神。树神——希腊“突里押”、福建台湾“大树公”。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往往和英雄崇拜联系在一起。一些对氏族部落有功之人、首领、英雄或发明生产生活工具等人,活着时受人尊敬,死后的鬼魂也受崇拜,年月经久,他们便成为本民族的守护神,被奉为本民族的始祖而加以崇拜。祖先崇拜的基础是灵魂崇拜为什么会发生灵魂崇拜?据斯宾塞的研究,灵魂崇拜与原始人对生命的观念有关:(1)以活动的能力为准,他们常把天生物当做有生命的东西。(2)物体变化观念,云的聚散、昼夜交替、植物生长与枯委、蛹变飞蛾、昆虫伪装成树枝等使原始人相信物体自己会变化。客观:人类以为自己也能变化,做梦、昏迷、癜痫、死亡都是变化的形式。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鄂古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他的氏族标志。在原始社会里,以血缘为纽带的各个氏族集团在追溯自己的远祖时,往往把他们想象为某一类植物或动物--就是他们的图腾。图腾是他们氏族的标志,图腾盛衰代表着本氏族的盛衰。因此要保护图腾、崇拜图腾。印第安人的图腾崇拜比较简单,其崇拜者大多数是保护者而非祖先。图腾标志是图腾柱,高三四十尺,雕刻图腾形状,立于各家族的入口。澳洲土著人的图腾崇拜相当复杂。崇拜对象以动植物为多,也有少数以自然现象为崇拜对象的。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澳洲土著人的图腾不是指个体而指全部种类。不得杀伤图腾对象,只有特殊情况,如举行宗教仪式、图腾是危险动物、缺粮时(别无食物)才可杀伤。不杀伤图腾的禁忌只对自己族类有效,别族可以杀本族图腾动物为食,本族可杀他族动物为食。其它地区南非洲的贝专那人分鳄族人、鱼族人、猴族人、水牛族人、象族人、狮族人;印度的孔德人分熊部落、枭部落、鹿部落;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率熊、罴、虎等与蚩尤大战。瑶族奉狗为祖先、路巴族崩尼部落分虎氏族和刀氏族。灵物崇拜灵物崇拜指崇拜有灵力的小东西(法物),以获得吉利或避去灾祸。小石头、木头、旧帽子、破布都可成为崇拜对象。原始宗教的特点自发性:自然形成的,没有欺骗性和计划性。氏族性: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地域性:原始崇拜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山居祭山,海居祭海。功利性:崇拜对象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第二节国家祀典什么是国家祀典?国家祀典就是国家宗教。宗教学上的国家宗教又被称做“人为宗教”,这是相对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宗教”而言的。但是我国的国家被纳入了国家礼乐制度,以多神崇拜为特色,保留了较多原始宗教的特点,表现为祭祀活动,故而称为国家祀典。殷商时期的国家宗教活动先秦时期宗教活动相对突出自然崇拜的特点,神灵的人格化倾向不明显。信仰的对象主要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及土地河岳等自然现象。祭祀用的物品有牛、猪、犬等动物,还有玉器、布帛等物品。祭祀的方式一般采取焚烧祭品的方式。土地山川——社及河岳殷人祭祀的重点不在天神而在地神,如土地、河、岳之神。土地神叫社,甲骨文中写作“土”,是封土的形状,上面立一木条或石条,以象征社神。岳神是指嵩山,河神是指黄河。土地、河、岳之神可以止风降雨、避灾免害,也可以保佑丰收、保护疆土。天帝天帝是殷商时期的最高神,具有主管自然世界与人事社会的功能,但非常神秘,与殷人的关系并不亲密,人们祭祀天帝采用的是讯问、乞求的语气,非常委婉,祭祀日月星辰、土地、河、岳之神则口气直白。祖先崇拜祖先神崇拜在商代的政治活动中占重要的地位。商王朝从上甲到帝辛共有37个王,除极少数以外,大多数受到隆重祭祀。祭祀用的牺牲数量之多,祭典规模之宏大,都是其它神无法比拟的。每当祖先的生日和死忌及岁时节日,殷人都要举行祭祀。封建国家祀典——吉礼一、祀天礼祀天礼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殷周以来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先后被称为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维皇上帝等。1、圜丘祀天(郊祭)斋戒沐浴、备办祭品身穿礼服燔燎(諲祀)尸就坐、献祭:鲜血、五齐(五种酒)、全牲、大羹(肉汁)、肼羹(盐菜汁)、黍稷饮食。酢:尸用三味酒答谢献祭者《云门》之午蝦:尸赐酒水(后世叫饮福)赐胙:尸赐牲肉祭祀时间周代每年冬至日;秦代三年一祭,时间十月;汉代武帝行三年一郊之礼,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四方帝)。成帝时改在正月上辛日,同时祭五方上帝。唐代一年祭天四次,明清以后天地合祀,每年孟春正月举行。天坛平面图2、五帝随着春秋时期的分裂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天被分为五方,于是就出现了五帝之说:天分为五方,正中是黄帝,属土,尚黄色,有制四方之权;东方是太皋,属木,尚青色,又称青帝;南方是炎帝,属火,尚红,又称赤帝;西方即少皋,属金,称白帝;北方颛顼,属水,尚黑色,又称黑帝。对五帝的祭祀起于秦穆公时设西畤祭白帝,至汉高祖二年筑北畤祭黑帝而全部完成。五帝之祭称五时迎气之祭,因在郊外举行,故也称五郊。立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立夏,迎夏于南郊,祭炎帝祝融;立秋前十八日,祭黄帝于邑旁中央之地;立秋,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立冬,迎东于北郊,祭黑帝玄冥。此礼明清废。二、祭地礼祭地礼是对土地最高神进行奉祀、献享的仪式。殷周以来土地神的称呼也日趋繁化——先后被称为社、后土、皇地后衹等。1、方丘祭地祭地在北郊举行,祭坛为方,应古人天圆地方之说。坛周围有水围绕,象征海环绕大地。正祭是每年的夏至日,礼仪与祭天相近,但不燔烧而是埋入地下,称瘞。地坛总图2、四望山川四望是指远远望着天下名山大川之神而进行祭祀,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一坛。东坛祭东面,西坛祭西面,南坛祭南面,北坛祭北面,祭品要与各方崇尚的颜色相同。五岳——泰、华、嵩、衡、恒。四渎——河、江、淮、济。四海——东、西、南、北。四镇——祈山、会稽山、医无闾山、霍山。3、封禅指在泰山进行的祭天地的活动。封是在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此礼在秦汉至唐宋流行。4、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原本是分开祭祀的,春秋以后便合在一起。一般是筑一方形大平台,上铺五色土,按五行排列: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以象征四方。社稷之祭一般一年举行两次,春季称春祈,祈求社稷之神保佑谷物丰收,秋祭叫秋报,向社稷之神报告收成并感恩。三、宗庙祭祀宗庙祭祀是从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商代时有周祭先王的制度,对历代各王均祭礼,周代实行昭穆制度,只祭七祖或九祖。如《礼记。祭法》载:考(父)庙、王考(祖父)庙、皇考(曾祖)庙、显考(高祖)庙、祖考庙。两个远祖,称二祧。1、帝王宗庙周代实行等级制度,宗庙祭祀也有等级。天子立七庙(一说立九庙),三昭三穆(一说四昭四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或九)。一祖一庙。昭穆是宗庙中位次排列,自始祖以下,父为昭,子为穆,依世代次序排列下去。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立三庙,太祖,一昭一穆。士,一庙。毁庙制度将超出七祖的神主移入祧庙内,放入石函或专门的房间,称毁庙。遇到祫祭(合祭)时才拿出来,将所有的祖先神主一起在太庙里祭祀。通常是三年一祭。当然,始祖的地位是铁定的,不能搬走。周代的祖庙是一祖一庙,始祖庙居中,后七或九祖庙按照昭穆左右排列,左昭庙、右穆庙。祭祖与祭天神同,也要有尸,由孙子辈的小孩充当。祭男祖用男童,祭女祖用女童。如果妇从夫而祭,则用一尸。天子宗庙的正祭一年五次: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在四季孟月(第一个月)举行。腊祭。荐新:按时令节序将当令的新鲜蔬菜水果食物供奉宗庙。同堂异室秦汉之际沿用七庙制度西汉末,赤眉破长安,焚烧宗庙。东汉刘秀将西汉12帝神主合入高祖庙,共建12室。刘秀死后,明帝为父建世祖庙。明帝死,遗诏不许建庙,神主放入世祖庙的别室。从此,昭穆各庙制度取消,改成同堂异室。2、家庙和族庙私庙出现于汉代。南北朝时明令规定官僚可以立庙祭祀祖先,但必须按照官职高下采取不同的规格。北宋时随着占领政治权势地位的庶族地主阶级掀起的尊主、敬宗、收族的活动,族庙即宗族祠堂出现了。宗祠一般供奉四祖:高、曾、祖、父祭祀名目繁多:(1)四时祭:春、夏、秋、冬;(2)生日祭;(3)忌日祭(4)逢年过节祭。祭祀时合族男子会集祠堂,妇女不许参加。族长或宗子主祭,年长者或官爵较高者陪祭。祭毕会食:(1)饮福(饮祭酒);(2)享胙(食祭肉)。第三节民间信仰民间又被称为淫祀。《汉书·郊祀》:“天子诸侯,大夫各有所祭,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祀,而淫祀有禁。”春秋
本文标题:宗教信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48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