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孙晓红——创建高效课堂的起点毓秀小学:孙晓红预习是开启智慧心扉的金钥匙一、什么是预习?1、定义所谓“预”,就是“预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并做到基本识记概念和初步理解文本。预习的过程就是识记知识、独立理解的过程,就是巩固旧知识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尽可能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自主学习。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的必备前提之一。二、为什么要预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预习的重要:1、培养自学能力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3、提高听课效果4、提高记笔记的水平5、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6、改变被动的学习局面变迷惘为自信——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预习过的学生积极联想、深入思考,能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较快地悟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敢于积极发言,正确率高,成就感强,受激励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增强了自信。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觉得越学越易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进入了良性循环快车道。独自进行预习——预习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预习可以使学生提早发现文本内容中的问题,并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同时,也可以明确自己要带入课堂的问题,通过接受老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无形的增加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预习过程上的问题现在的课堂学生也预习了,可是达不到老师预想的效果,甚至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教师虽内心里认为预习后的效果定好,但眼前课堂任务完不成,导致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于是穿着新鞋走回老路。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所提问题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或超出课标范围。除了个别学生学习的态度有问题外,有的是虚假预习或者不注重预习,也有的是不会预习或者曲解了预习。怎样预习教师要结合文本、依据课标精心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预习要求和预习题目,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研读教材和生成问题。1、预习要做到五个明确2、预习要体现五性原则3、课前预习的设计依据4、精心准备预习的提纲5、课前预习的指导原则6、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很多同学对预习有曲解或误会:认为预习就是提前学会学懂学通。前一时期高一一些学生或家长反映忻一中老师不讲课,全是让学生预习就是例证。预习阶段的新知识,有很多地方学生感到不好理解,产生困惑,预习的很辛苦,费了很大的力气要读懂学会,收获却事倍功半甚至微乎其微。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学生提前对要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学懂;是要温习生疏的知识,提出疑惑的问题,明确重点难点,以便听课时有的放矢,与老师引起“共振”,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预习的作用:温故知新,并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难点重点并引发质疑点,调整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②明确预习的方法很多同学对预习方法茫然,采取了死读苦解的方法。因此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简单地说,在预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要教给学生:一个是知识回顾,一个是假设联想。“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以前学的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因此,预习时不要一入手就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思考如何运用旧知识研究新知识,再有针对性地下手解决新知识中的疑点。②明确预习的方法读、想、补、探、做。读,就是让学生在读新课的内容时,逐字逐词逐句的去品析,亲近文本;想,在精读后想一想,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与上节课的知识有哪些联系,上挂下联;补,在预习的过程中,原有知识掌握不牢,这节课中还要用到,可能会给学习新课带来困难,及时补漏;探,利于旧知识研究新知识,有针对性地探究新知识中的疑点,生成问题;做,在预习之后做一做,尝试完成练习题中的相关练习,小试牛刀。③明确预习的时间。限定预习时间,要求学生明确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及时预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15—30分钟之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速度,又能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时间过长,适得其反。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做作业;二是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三是看了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用途不太大。找出疑点法预习时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问,以便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怎样才能发现疑点和疑问呢?在预习时依据学习目标和预习案开动脑筋,深入文本用心分析。疑难之处,如果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最好,不能解决时,记在预习笔记上,通过上课来把它弄懂。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圈点标记法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看过的书,空白处写满了文字,即有对收籍内容的评价,也有自己的读后感。毛泽东同志在阅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毛笔楷书,把批注写在书眉、空白的地方和字里行间,共写下了13100多字。列宁读《哲学笔记》时,还使用了许多数学上的符号,如“”“”“=”等等。这些名人都用了圈点标记法。圈点标记法,就是在书中空白之处,将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疑点,以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用圈圈点点或者符号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不仅读后不易忘记,而且把重点、难点点勾划了出来。圈点标记法关于圈点、勾划、着重的一些符号,则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各人的需要,自己确定所用的符号。一般来说,“?”表示疑问,“!”表示感叹和惊奇,“·”表示着重。运用符号圈点法必须注意:①符号简明醒目,意义明确,稳定,至于用什么符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如经典论述或定义用”=”、作者的观点、要点用”—”;关键词句用”……”;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对其观点、论据或逻辑的正确性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但一定要有个严密的系统。②圈点勾画,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③符号不宜于过多过,否则会因零乱而难以辨认。
本文标题:怎样预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1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