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景行(háng道路),行(xíng跟随)之。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行”是做,效法;“止”是语助词。“《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这句是专门赞美孔子的。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比喻对品德高尚之人的仰慕)感人的师生之情本课的具体内容:孔子眼中的学生1、子路2、颜渊3、伯牛4、子游5、其他(家乡学生)学生眼中的孔子1、颜渊对孔子2、子贡对孔子(11.13,7.11,11.15,5.7,6.28)(11.9,11.10)(6.10)(17.4)(5.22)(9.11)(19.23,19.24)孔门十哲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没有一个是能够真正因学而达道的。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现在没有一个人在我身边。(被围时的感叹)5.22章: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①与:通“欤”,语气助词。②党:指家乡。③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④狂简:狂放不羁,志向远大。狂:狂放。简:大,指志达。⑤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⑥裁:剪裁。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用原文回答。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因弟子志向高远斐然成章而喜悦的心情,因弟子狂放不羁、尚不知“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心敦厚。【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其他弟子总画像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人。: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11.13,7.11,11.15,5.7,6.28)思考:1、字词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待子路的。11-13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注释】(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4)侍侧:侍于侧,在(孔子)身边侍奉。(5)不得其死然:不能善终。得死,当时的俗语,得善终的意思。其,他的。然,语气词,表比较肯定的语气,用法同“焉”。“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为什么这样说?•【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子路风采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孔子的这四位弟子都是他比较满意的。只有子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混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政)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相关链接柔者长存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吗?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①行:为,做。②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③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④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⑤暴虎冯(píng)河: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⑥惧:警惕,谨慎。第7.11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蛮干。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评点】顾鸿安《论语解读》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勇,不足成事在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洋洋得意之时,及时泼冷水打击,提醒他清醒,委婉告之,不要得意忘形,要处事谨慎,理智谋划。在适当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思考:“则谁与”“吾不与也”是怎样的句式?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第11.15章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思考:孔子对子路有怎样的态度?先批评子路让学生认识不足,惋惜感叹其学而未精。后因影响不好又加以肯定,鼓励他并帮助挽回名声。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①瑟:这里指子路鼓瑟的技巧和内容。②奚,为什么。③为,弹。④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也作“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第5.7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①桴:音fú,用来过河的木筏子。②从:跟随、随从。③其:大概。④与:通“欤”,句末语气词。⑤过:超过。⑥材:通“哉”,呀。思考:前后矛盾吗?这一章怎么理解?不矛盾。以抑其勇而教之。自嘲、爱惜之意,显而易见;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第6.28章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①说:通“悦”,高兴。②矢:发誓。③予所否者:如果我做得不对的话。所……者:当时誓词当中的惯用格式。④否:不对,不当。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发誓?因为子路不高兴了,孔子认为学生误解自己了。足以说明孔子对品德名声的看重,也表现出师生间的平等和尊重。一个道德上的圣人去见了一个风流女人,实在有些喜剧效果。直率忠诚的子路实在想不通:自己这么高尚的老师,怎么会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妖妇。于是他就把一副不高兴的脸色给孔子看。孔子心里正虚着呢,但没想到连自己的弟子都怀疑自己,他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急,便一点圣人的矜持样也没有了,说又说不清,还越说越说不清。他只好指天发誓,请老天爷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一对师生实在敦厚、可爱、可亲。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老师,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
本文标题:(用)高山仰止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30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