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作者:杨璐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对进一步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索洛余值法,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探究。关键词: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索洛余值经济增长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一类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率称之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科学技术是否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其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有多大影响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我们对技术进步贡献率做出测定。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在研究、开发、发明、创新、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在推广的同时不断地完善生产力各要素的组合过程并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一、经济增长因素测度模型世界各国的理论和实践界就科技进步测定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CES生产函数法和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等等。索洛余值法因为其一方面把复杂的经济问题高度概括并简化处理,使经济关系更加简单明了;另一方面索洛余值更符合广义科技进步的含义,且计算简便,实用性强,因此我国目前多数研究学者使用此方法。但是,由于索洛余值法通常将产出弹性α和β取为定值,这将会产生比较大的偏差而与我国国情不符。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做出研究,以衡量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假设一个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如下:为资本投入增长率,为劳动投入增长率,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由此得:即技术进步增长率计算方法为。本文计算的技术进步是指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以外其他所有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总和。样本数据选择范围为1980-2010年,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资本投入量按每年的固定资产投入额计算,劳动投入按每年参加经济活动的总人口数量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增长率。二、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分析(一)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龙源期刊网生产函数,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用整理过的1980-2010年的数据估计C-D函数的分析结果为:本文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所以有a+β=1,得资本产出弹性为α=0.312,劳动产出弹性为β=0.688。(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利用索洛余值法来对各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进行计算分析,GY为产出增长率,G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率,G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率,GA为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率;EK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EL为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A为技术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个别阶段的科技进步贡献率(EA)为负值并不代表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相邻年份之间的数据有很大波动也不意味着模型设定不合理。从经济意义上讲,EA为负值说明了这段时期部分要素投入较少地产生收益。在社会生产中,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当物质资料投入过快而技术没有很大进步或被应用到实践中的时候,社会产值会有所增加,但低于资金和劳动的增长率,这就会表现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数据上为负值。并且从理论上讲,不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小,都不会起负作用。而有些数据波动大或出现异常是由于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EA)受某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生产要素投入周期性影响,从而导致有些年份的数据出现大起大落情况。三、结论由以上数据可知,自六五到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10.12%,其中资本投入的平均贡献率为38.07%,劳动投入的平均贡献率为21.25%。而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68%。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虽存在较大波动,但也充分肯定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经济增长需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科技进步来推动,理论上说,要素投入作用是有限的,而科技进步的作用是无限的,因而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科技进步,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龙源期刊网
本文标题: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17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