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综述学号:12102020262姓名:曹洲1国外研究现状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风险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制度,以及公元前400年的船货押贷制度,当时欧洲地中海沿岸各港口的海上保险揭开了人类探索风险的序幕。而早期的风险研究工作侧重于风险管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南安普顿大学CBhmna教授在《RiksAnalysisofLargeporjeets:ModelsMehtodsnadCases》中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他认为,风险工程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的集成,这种框架模型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的应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在大型工程上也开始采用风险分析的方法,例如1976年北海油田输油管道工程和1979年伊拉克火力发电厂工程利用风险分析的方法,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损失。中较全面分析了影响地铁区间隧道安全体系的各个因素,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分析模型,得出影响因素对各个评价目标的相对权重。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整个安全体系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估,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地铁区间隧道安全评估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Einstein.H.H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引入风险分析以来,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管理的研究在欧美国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可以说Einstein.H.H是从事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代表人物,他曾撰写多篇有价值的文献,,指出了隧道工程风险分析的特点和应遵循的理念,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硬岩隧道的基于计算机模拟的隧道成本模型(TunnelCostModel),该模型是隧道工程行业最早的一个将不确定性引入工程估计中的模型,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改进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大量应用。在Einstein研究的基础上,剑桥大学的Salazar.G.F(1983),将不确定性的影响和工程造价联系起来。G.Narayanan指出了风险分析在降低软土隧道造价中的作用。Einstein(1994)对Adler隧道的3种施工方案进行比较时,运用风险分析的手段考虑了长期风险和施工风险,给出了3种施工方案总成本的比较,满足了业主在同一基础上对各方案进行包括长期性能评价的要求。Sturk(1996)提出了一个关于地下工程的以概率方法和有效的统计及风险分析为工具的决策和风险分析系统,将其应用于斯德哥尔摩环形公路隧道工程几种不同设计方案的选择中,从风险和可靠性角度得到了有关隧道技术的有价值的结论。Kampmann(1998)运用风险评估技术为哥本哈根地铁工程提出了包括40多种灾害的10种风险类型;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分类体系;提出了48个风险减轻措施;然后使用蒙特卡罗方法和计算机电子表格来构建风险模型。Isaksson(1998,1999)在对隧道工程成本估计中,考虑了不希望的潜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结果和不同地质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提出了工程总成本的表达式,并将其提出的经济模型用于瑞士Grauholz隧道在选择不同盾构隧道方法的选择中。Snel(1999)针对阿姆斯特丹南北地铁线路,提出了一个包括列举主要因素清单、预防措施和额外措施的IPB风险管理模式,来控制复杂的技术性的地下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方面的风险。从而达到了以下两个目标:通过实施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利用了(有利的)机会;通过实施预防措施和规划备份措施达到连续地降低风险的目的。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取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会出现陷入绝境的工程线路的风险。Weiss(2001)提出采用mediation的方式获得工程中不可预见的影响工程目标的一定事件的发生概率,单个事件的损失可通过传统的成本和时间评估获得。Dorbin(2002)认为随着承包商比以前承担更多的财政和施工风险,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每个隧道承包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业主来讲,隧道行业是一种投资。对业主和承包商来讲,工期和造价估计必须准确;工程计划必须适当;必须识别合同风险;必须使用行为规划和一个风险管理系统。Clark(2002)采用风险指数的评估方法对美国西雅图地下交通线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了地质风险、合同风险、设计和施工风险的分析工作。美国华盛顿国家运输局(2002),就工程费用超支的问题研究开发了CEVP程序,它将“可能费用范围”的概念引入到费用估计中,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随后,美国联邦运输局对此程序进行了鉴定,并要求以后的费用估计必须引入风险费用估计。Woude(2003)Betuweroute盾构隧道在初步设计和投标阶段进行了广泛的风险分析,并通过详细分析设计和监控隧道工程的施工来进行风险控制,介绍了风险管理在Betuw-eroute隧道各个阶段的应用过程及各阶段风险管理的任务和责任的主要承担者。Duijvestijn(2003)[16]采用定量风险分析的手段分析了阿姆斯特丹城市南北线地铁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各方案的成本风险图和结构的可靠度,并在最终设计过程中对影响工期、成本、技术质量和安全的所有识别的风险进行了广泛的风险分析。帮助决策者在设计的几个不同阶段做出合理的决策。Kolic(2003)分析了MalaKapela公路隧道投标阶段所有可能影响其设计、施工、成本估计和合同关系方面的风险。针对克罗地亚MalaKapela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引入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比较了TBM和NATM两种技术的成本估计。Eskesen(2004)[1]介绍了哥本哈根地铁风险管理的经验。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提出了从工程规划阶段到开始运营整个寿命周期内一整套参照的标准,并列举了几个隧道工程行业以外已经发展的风险评估技术。McFest-Smith(2004)在对亚洲范围内50多个隧道所包含的活动和相关风险的各个方面的调查基础之上,提出了由15个风险种类包含33个风险类型组成的IMS风险评价体系。2国内研究现状李安云(2005)在《层次分析法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中建立了工程项目一风险一措施的一般层次结构模型,介绍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的步骤和方法,及其应对措施。王晓东、柳再生(2003)在《模糊神经网络系统在黄河防洪决策中的应用》l’闪}中.将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了决策分析模型。程锡礼,张延林,崔新生(2004)在《蒙特卡洛仿真在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中对于工序时间具有随机性的复杂工程项目,在ExCel中运用蒙特卡洛仿真获得项目的完成时间分布并找出关键工序。在一新产品研制项目的仿真模型中,运用Excel中的“公式”表示项目完成时间的算法,用蒙特卡洛法处理工序时间的不确定性。仿真运行后,获得了项目完成时间的频数图和相关统计量,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各工序对项目完成时间变动的影响程度。王志国(2004)在《抽油泵可靠性的故障树及模糊综合评判》中将故障树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相结合,建立组合分析法对抽油泵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根据故障树分析结果,进行了实际分析计算。刘金兰、韩文秀等人(1994)年在《关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模糊影响图方法》中应用模糊集和影响图理论建立了模糊影响图方法,并以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系统为背景进行了初步研究。刘金兰、韩文秀等人(1996)年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中结合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特点,对大型工程项目动态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和评价了目前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种根据时间序列构造风险分析影响图模型的方法。并且对影响图中的超价值结点概念与价值函数可分解性进行了讨论,针对超价值结点特性,将影响图与动态经济评价相对合,提出了大型工程项目动态风险分析方法。最后,以某大型水利工程为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王忠法、黄建和、邱忠恩(1997)年在《风险分析方法与三峡工程投资风险分析》中。运用图示评审技术(GERT)与含相关因素处理的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相结合的计算模型,可以对这种风险的大小进行量化分析。GERT随机网络直接参考施工网络图绘制,使投资分解、风险因素辨识、量化等更具直观性,使分析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沈国柱(2000)年在《风险模糊分析法》中根据风险模糊集理论的不同风险内涵,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风险模糊分析方法。然后通过一个武器装备的简化风险分析示例,对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应用做了初步讨论,从而揭示出风险模糊现象的有限范围特征及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将风险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定量化。余建星等人(2003)年在《基于过程分析的工程系统风险分析方法》中提出了基于过程分析的风险分析方法,能够对工程系统进行全面的描述,并且可以给出系统的风险事件分布。侯福均、肖贵平等人(2001)年在《模糊事故树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中应用模糊集合理论,讨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算术运算的事故树分析方法.为了适应工程实际,提出将不同模糊散转换为三角模糊散,并给出其方法。贺海挺,吴剑国,张爱晖(2005)年在《跨流域调水工程失效概率的模糊事件树分析方法》中基于L一R型模糊化函数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的模糊化作了初步研究。给出了几种地下工程风险评估与决策中可用的几种评估方法,有故障树法、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并且应用故障树法对公路隧道进行了评估分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即最可能失效点法,并且在文章中运用实例将新方法与蒙特卡洛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处于定性分析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应用都还有待完善,真正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很少,定量的研究往往止步于可靠度的计算。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适应性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杨建平、杜端甫(1998)在《项目风险的一种模糊分析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分析项目风险的新方法:用模糊集理论将模糊性语言定量化,即用一种简单的模糊数—三角模糊数来有效地表示项目的风险,通过比较这种三角模糊数的大小来判断风险的大小,从而评估出项目的优劣.朱木秀等人(2004)在《风险分析方法研究》中对风险评估技术常用的几种风险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剖析其科学性和局限性,在分析现有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基础上,提出风险评价指数矩阵风险分析方法。钟登华、张建设(2002)年在《基于HAP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中针对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风险因素的重要度排序、系统的风险度评价以及风险响。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近几年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黄宏伟重点论述了加强设计风险和施工风险对降低地铁造价的作用,并指出目前实施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陈龙[3]对城市软土盾构隧道施工阶段进行了风险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处理专家调查数据的“信心指数法”。毛儒将风险指数法引入到隧道工程风险评估中来,这一简单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在目前我国隧道工程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荐。2004年11月27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以及2005年6月主办的全国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管理研讨会将会推动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有关风险评估技术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应用已经反映在陈龙和金锋]的文献中。如:同济大学的丁士昭(1992)对我国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等地铁建设中的风险和保险模式进行过一定的研究;香港恒利保险顾问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建设监理研究所(1992)曾为广州提出“广州地铁首期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方案”,所建议的工程项目总体保险方案在项目实施中被采用;2002年以同济大学为主进行的沪崇通道的风险评估研究共提交了17个专题报告,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前期选线、施工风险管理、环境保护、运营事故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2001)编制广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本文标题: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958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