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第1页共10页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前言古城新区是永靖县城未来发展的重心之一,是以城市行政、旅游服务、商业活动及和谐居住为主的旅游型山水城市,是兰州的后花园,是永靖县城最具吸引力的发展空间。本规划为古城新区一期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企图去启发和协助决策者、规划者与设计者,发现古城新区无可限量的可能与潜力,以共同创造、实现一个远大的西部新城远景。我们欲以其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清晰的布局发展构架、有力且印象深刻的空间系统和景观设计、与对建筑形态提出的建议,来打造一个功能完善、富有活力的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教娱乐、会展旅游为一体,并能充分体现中国西部休闲水乡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1.1项目背景随着永靖县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与土地资源紧缺、浪费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建成区的可建设用地少,改造难度大,拆迁安置已成为阻碍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为加快永靖县城市建设步伐,缓解旧城区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压力,扩大县城规模,带动古城区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编制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根据总体规划此区为综合区,城市远期发展中心。此区域用地充足,用地开阔,用地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从区域发展空间来看,永靖县城城市建设重心西移至古城新区势在必行,本区域规划和建设也迫在眉睫。1.2工程概况1.2.1项目名称: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2.2规划范围:本次古城新区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东南面有大片的生态绿地和规划六路,西至城市中心和主干道春明路,北至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居住区,面积约65公顷。1.3设计依据1.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3.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建设部1.3.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细则》,1995,建设部,1.3.4《永靖县城总体规划(2001—2020)》1.3.5古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3.6国家及甘肃省颁布的有关规范与标准1.3.7招标方提供的相关资料1.4区域现状条件分析1.4.1区位永靖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黄河上游,属西北黄土高原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临兰州市西固区,西接青海省民和县,南濒刘家峡水库,与临洮、临夏、东乡、积石山县隔水相望,北与兰州市红古区一水相隔。全县总人口约19.43万,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各种资源较为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发展中心之一,同时永靖县是省内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着独特、险峻的地貌特征和层次分明、风格迥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多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古城新区位于永靖县城建成区的西部,南临黄河,西接三峡生态湿地,全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0746人,以汉、回两个民族为主。全区在太级镇行政区划之内、包括上古村、下古村全部土地以及中庄村、四沟村部分土地。主要通过环湖路、古城路以及铁路专用线对外联系。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第2页共10页1.4.2区域交通境内公路、水路、铁路齐全,国道109线、213线、309线穿境而过,县城刘家峡距兰州市西固区44公里,距中川机场117公里,距西宁市210公里,距临夏市89公里,贴近欧亚大陆桥,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已被纳入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和兰州市1小时都市经济圈。1.4.3基地现状本次规划范围内大部分用地现状为农村居民点和耕地,整个地势较为平缓,自然条件良好。第二章规划原则、目标和总体构思2.1规划原则考虑到该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用途、现状条件、地形地势、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原则如下:2.1.1合理性原则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强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潜在效能,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1.2信息化原则以所处时代特征为指导,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新区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各功能区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体独立的方式满足整个地块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2.1.3生态化原则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营造高雅、有文化氛围、有活力的区域环境,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地块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体现古城新区花园化、生态化。2.1.4地域化原则综合永靖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在一区建设上体现中国西部水乡建筑所独具的风貌,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以新材料和新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2.1.5园林化原则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设计为目标,在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从整个地块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古城新区环境的整体性。2.1.6可持续发展原则古城新区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同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采用动态发展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规划,做到近远期结合,而且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实现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2功能定位及规划目标2.2.1功能定位规划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教娱乐、会展旅游为一体,并能充分体现中国西部休闲水乡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新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及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造功能合理,设施完备,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备地方文化品质的生态旅游城市。2.2.2规划建设目标遵循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对各地块进行特征的塑造,使用功能和容量合理的确定与分布。着眼于总体发展构想,遵从古城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生长肌理,近远期有机地结合,协调建设时序与城市结构拓展阶段性的关系。突出中国西部水乡的形象,促进自然风貌保护、区域系统功能整合和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合理处理古城新区一区开发的制约因素,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区。将本区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提高区内的综合实力,做到环境、社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第3页共10页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2.3总体构思2.3.1主题本规划提出了“活力无限,魅力永驻”的设计主题,彰显了规划目标的诉求。古城新区一区的规划设计是塑造一个城市组团中“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南大门形象,探索人、自然、城市共生共创的设计典范:人徜徉于古城新区里,新区融入自然之间,自然赋予人类生存的资源与灵性。一区的规划建成将成为整个古城新区这一城市组团的形象代表,成为春明路、太极路经济发展轴、景观轴重要节点的组成部分。2.3.2构思立足环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总体形态上反映中国西部休闲水乡旅游城市的景观风貌和特征;注重各功能空间的总体和谐性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性,使新区的空间轮廓明显,视线走廊通透,方位标志突出;按照空间构图原理,在功能空间的分布中突出空间特征和印象,结合广场、水系、绿地等景观要素,规划构成整体空间中细致的景观和特色空间,产生不同的区位空间和文化特征;利用系统的绿化种植,形成轴线结构性的绿化空间;2.3.3构思意向设计主要手法之一是在学校、广场、公园内设置了大型人工水景,这样大大提高了亲水景观的视野和区位的独特性。规划的行政中心前广场、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共同组成了整个一区地块的视线廊道,从整个古城新区来看,这条廊道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空间,并且满足集散、休闲娱乐、大型活动等需求的综合城市开放空间。廊道和四周的绿化则成为整个地块景观构图框架,以广场空间为中心和聚焦点,以公园绿化空间、街道空间为纽带,串联各个功能区,使整个规划区的公共空间成系统,相互连接。第三章用地布局3.1用地布局原则(1)持续发展原则:以优美、超前的环境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可持续开发的条件。(2)整体性原则:从环境的整体性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塑造富有中国西部休闲水乡风格的整体形象。(3)生态优先原则:生态建设优先,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利用与规划区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荣。(4)可操作性原则:适应动态滚动的分期、分片开展需求;合理布局,严用法规,提高规划的管理可操作性。3.2规划方法(1)客观地分析目前规划区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使规划更具针对性与连续性。(2)强化环境意识,注重城市空间设计,结合黄河湿地景观与古城文化资源特质,塑造特有的城市个性。(3)结合规划区的自身条件,注重调查研究,科学合理的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构建适宜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4)运用生态规划方法,为规划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有效可行的技术支持。(5)解决各地块间交通联系问题,各地块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集散要求,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短捷。(6)规划区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3.3总平面布局在已形成的网状道路骨架的基础上,规划以主题广场及商业组团为向心点,合理布置区间道路将分割的八个地块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地块的整体性和内聚性,弱化道路给场地带来的分隔性。3.4功能布局甘肃省古城新区一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第4页共10页整个规划区功能分区明确,以路网格局为基础,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将该地块按用地属性划分为七个片区,确定为:行政办公区、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文化娱乐区、医疗卫生区及广场公园区。基本上每个地块各自成为一个功能组团,形成多中心组团布局。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4.1空间组织4.1.1总体构思规划在地块总体空间组织上着意创造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空间形态,每组建筑群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间,完成从室内空间到公共活动空间的过渡,为人们提供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场所。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强调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充分利用现状,结合用地布局形成景观轴线,通过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的着重塑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总体上形成带状的景观轴线,也是地块结构性轴线。将规划区最突出的功能空间、特色场所、景观序列等内容有机连缀起来。4.1.2功能空间设计(1)广场空间规划区根据各功能区的布局安排了多处广场,位于景观轴线以及空间序列的端点或交点上,其中5#地块为主题广场,是规划区重要的景观节点。各个广场均有自己的个性和内涵,不但与周边地段的建筑性质以及自身所在的功能区相符,同时也构成了该地区的核心空间,起到标志性场所的作用。(2)绿地系统绿地系统以公园为主要内容,结合黄河湿地做滨水绿地,与居住区绿化联络成网络状的绿地步行系统。居住区绿地也是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中道路绿化是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中区域内的城市主干道和部分城市次干道有较宽的绿化带。(3)特征空间办公空间是表现城市空间活力和风貌的重要地区,规划区的办公空间主要位于行政办公区。空间构成应尽量采用朴素、大方、简洁的处理手法,形成庄重、严肃的气氛。建筑造型应结实稳重,给人以坚实可靠的感觉。在近人尺度的设计上充分考虑细部刻画以加强亲切感。整个办公空间的建筑以及空间造型应相对协调统一,并有一定的呼应。商业空间是规划区中最具活力和人气的区域,规划区商业空间主要位于6#地块,另外在居住区也有配套商业,商业空间结合道路、停车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有机构成,形成丰富多彩、气息活跃的氛围。同时,在近人尺度的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空间是规划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区的建设应强调环境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居住区在总体的空间结构上应从属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以掩映在繁茂的绿化中的居住组团为总体风貌,居住区应充分体现环境特色。4.2景观特色可归纳为“纵横交错,绿廊盘织”。4.2.1设计原则(1)环境保护一体化,维持生态平衡,追求环境和发展的和谐;(2)结合
本文标题: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64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