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的区域发展与主体功能区2013.06.19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中国区域发展历程与特征区域发展政策、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化过程、人口流动、扶贫开发、产业优势区位变动2、中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域发展差距、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冲突(盲目城市化和工业化)、外向经济依赖与内需增长驱动乏力、科技创新体系3、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主体功能区区域均衡发展、承载力和生态产品、地域功能类型与空间管制、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依赖性、区域政策与空间规划提纲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历程与特征区域发展政策对外开放格局城镇化过程人口流动扶贫开发产业优势区位变动特征:中国区域发展变动简要回顾成因:侧重经济地理阐释,主导因素说明0250500750Km比例尺1∶2500000南海诸岛R2.02.0R1.251.25R1.01.0R0.750.75R0.5R0.51952年人均NI1978年人均GDP1.中国区域发展政策(1)区域平衡发展时期(1949-1978)•基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受平衡发展思潮的影响,中国区域投资尤其是工业布局一段时间内向内地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集中;•随着国际关系的缓和,197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沿海地区的投资份额开始有所提高,产业布局开始由内地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渐转移。(2)区域不平衡发展时期(1979-1998)•1980年代,国家投资布局和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兼顾对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1990年代,国家开始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更加重视从国家区域战略角度探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推进完善扶贫与民族地区政策。(3)区域协调发展时期(1999年以来)•以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为地域单元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以及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四类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逐渐形成。国家计划时间地区划分“一五”计划1953-1957年沿海地区、内地地区“二五”计划1958-1962年六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包括华中区和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三五”计划1966-1970年“三线”地区:一线、二线、三线“四五”计划1971-1975年①“三线”地区②10个经济协作区: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五五”计划1976-1980年沿海地区、内地地区“六五”计划1981-1985年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七五”计划1986-1990年“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八五”计划1991-1995年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九五”计划1996-2000年①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②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十五”计划2000-2005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2005-2010年2011-2015年四大板块: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第一阶段:区域平衡发展时期(1949-1978)1.“一五”时期“内地优先”:不论是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投放重点还是国家建设项目的布局重点,都偏重于内陆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金额(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重(%)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沿海内地沿海内地沿海内地沿海内地195336.0130.734538.6315.3131.770.529.5195438.440.5142.444.7358.5161.26931195539.2644.1642.247.5371.5177.267.732.2195658.9575.5839.853.1484.5219.168.931.1195757.4668.7741.647.8532.3251.667.932.1“一五”期间中国沿海内地基本建设投资与工业总产值比较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比重(%)占全国投资比重(%)东北区5637.322.49西北区332212.33华北区271811.66中南区181216.88西南区117.36.18华东区53.45.53不分区--22.68“一五”时期苏联援建重点工程的大区分布第一阶段:区域平衡发展时期(1949-1978)2.“三线”建设时期“三线优先”:“三五”重点加强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四五”重点转向“三西”(豫西、鄂西、湘西)地区,同时积极进行大西南的建设。3.“四五”以后点轴开发的雏形:地区开发的重心开始向东部地区转移。到1977年,在两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中,51%布局在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京津唐、长三角及长江下游沿岸、山东半岛等地)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这两次引进项目的布局意味着中国地区发展开始向东部地区转移,为80年代开始的现代意义的“T”型点轴开发模式奠定了基础。成效与存在问题:(1)改善了中国区域经济布局1949-1978年,国家投资地区布局的大规模西进,有力地推进了内地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25%30%35%40%45%50%55%60%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内地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比重30.60%28%39.10%56.10%19521978(2)奠定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初步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建成了贵州六枝、盘县、水城地区和陕西渭北地区的煤炭基地,湖北葛洲坝水电站、甘肃的刘家峡、陕西秦岭火电站等;。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成都无缝钢管厂为骨干的重庆、成都钢铁基地;西昌、兰州等地的铜、铝工业基地。83672120014963501002003004005006007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641975亿千瓦时单位:万吨三线地区煤炭产量三线地区年发电量(3)没有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应有作用由于国家对沿海工业的改造、扩建、新建的投资过少,致使上海、华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和潜力远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加强,工业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4)东西差距开始趋于扩大3.724.87.0915.5430.6435.87051015202530354019521975高收入与低收入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异系数最高与最低收入地区间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差异系数各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加权平均离差系数成效与存在问题第二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时期(1978-1999)沿海经济带的形成;沿江、沿边开放带的形成(1)要素和产业向沿海加速集聚•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改革开放十七年的中国地区经济》、《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和《中国统计摘要》(2011)计算。第二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时期(1978-1999)(2)地区经济呈现不平衡增长态势年份增长率(%)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980-19909.410.28.18.88.81991-199812.714.79.512.010.41999-200611.312.210.510.610.7200714.214.214.114.214.5200811.711.113.412.212.4200911.610.712.611.713.5表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度)计算。第二阶段:区域不平衡发展时期(1978-1999)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时期(1999-)(1)西部城市群逐步形成:成渝城市群、关中--天水、滇中地区、喀什特区、天山北麓、呼包鄂榆地区等。(2)东北地区开发格局:“两横两纵多中心”(3)中部开发板块形成: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4)东部网络开发模式:京津冀北、长三角、珠三角四大板块出现不同的区域增长格局(1)城市群集聚现象开始显现:到2010年,十大城市群占全国GDP比重达到65.7%比,90年代初上升21.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总量向主要城市群集聚现象非常明显。40%45%50%55%60%65%70%十大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比重44.60%51.80%65.70%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10(2)增长格局呈多极化态势:90年代中期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区域渐次北移、西进,并以北移为主导趋势。主要表现是:长三角地区、山东半岛及相邻地区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时期(1999-)(3)网络开发格局的框架奠定:环渤海地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的崛起,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一起共同决定着中国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格局和态势。(4)空间开发综合绩效不高:中国区域开发是以资源的高投入、能源的高耗费、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的,远未达到“精细化增长”程度。(5)网络化开发基础设施有待提升:高速公路、机场等设施仍未实现对国土空间的有效覆盖,特别是对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条件还不能满足大规模开发的需求。第三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时期(1999-)中国区域发展基本态势•1.从个体竞争到群体竞争新的形势下,中国区域竞争正在由过去的个体竞争走向群体竞争,目前已经进入到群体竞争的新时代。主要表现为各都市圈之间的群体竞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2.从不平衡增长到相对均衡增长增长速度(%)占地区加总比重(%)全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东部东北中部西部200010.37.914.012.712.754.88.517.519.2200113.011.314.214.217.253.98.617.719.8200216.916.112.916.619.053.78.317.720.3200327.733.220.827.227.355.17.717.419.9200426.624.532.532.126.854.08.118.119.8200526.021.937.628.928.352.48.818.520.3200623.919.737.029.424.750.69.719.320.4200724.818.732.332.828.448.110.320.621.0200825.919.834.432.327.246.011.121.721.3200930.022.926.835.938.243.710.822.822.7201023.821.329.526.224.642.711.323.222.82000-201022.519.626.226.024.8——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增速及占比变化(%)对外开放格局24个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南省上海浦东13个边境开放城市长江沿岸5个开放城市4个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11个内陆省会城市沿海内陆19921990198819861984198219801978(年)城镇化过程3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1978199020002010(年)(亿元)1520253035404550(%)全国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全国和不同区域城镇化发展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1200-800-40004008001200160020002400195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51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