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上学期内容归纳
第一节一、哲学基本问题引伸出唯物主义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三、意识1、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并反作用于物质5、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6、意识的能动作用概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综述: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法)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的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绝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止:相对的、有条件的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发展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的产生和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的灭亡Why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不可避免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原因地位: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同一性?Q: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A:错误。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体现这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个性离不开共性。(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极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定律)量变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含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在总的量变过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2、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综述: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含义: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含义: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核心——“两点论”“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实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5大论述题一、价值规律及其作用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内容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一)优点:❶自发地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分配比例,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❷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0多的利益,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❸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最后按照相同价格出卖,导致利润大小不同。(二)弊端:❶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等的商品生产者往往会限制技术扩散,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❷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❸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的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劳动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所有。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三、剩余价值生产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同样,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还有???四、垄断是如何产生的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2、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3、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4、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5、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6、垄断产生有几个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五、金融寡头是如何进行统治的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2、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3、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利用政权的力量加强其统治地位。这种“个人联合”的途径有:(1)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2)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第三章第一节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辨析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促进、落后的-阻碍)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基本概念】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的特性: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内容:生产力范畴:包括生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上学期内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313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