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柏拉图一、填空题1、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_。2、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____。3、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部分组成。5、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______________。6、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由保卫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政治等级组成,与这三个政治等级相对应的是三种德性,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四线段2、两分法3、分有4、造物主5、回忆说6、未著文学的学说三、简答题1、简述柏拉图的洞喻思想。2、简述柏拉图是如何划分四种认识形成的。3、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4、简述柏拉图的数学型相论。四、论述题1、柏拉图式如何论证两个世界的区别的。2、试述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的主要观点。3、在《巴门尼德斯》中,柏拉图式如何批判自己早期的相对论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可知领域2、型相3、幻想、数学知识、理性知识4、理性、激情、欲望5、回忆6、智慧、勇敢、节制二、名词解释1、柏拉图说:“把一切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事物清晰和模糊的程度。”这样,认识就具有了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做幻想、信念、数学知识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另一个的显现,他认为诗和文艺作品属于这一类。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直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只是之外。他认为物理学属于这一类。数学是低级的知识,柏拉图说它“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2、柏拉图说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热爱者”。区分的方法实际上是两分法,它的程序是这样的: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括它的最高概念开始,并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3、“分有”一词的意义由“部分”演变而来,表示“具有一部分”之义。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的,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一个东西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什么程度。在柏拉图那里,“分有”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4、造物主要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这一工匠制作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而制造了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创造时,它以形式为模型,并且在已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说服必然性与它合作才能理想的完成它的工作。与基督教的上帝不同,造物主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万物,而只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5、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为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身体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的东西。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才能使它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因此,学习就是回忆。按照这样的分析,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事物的摹本,灵魂的模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第一,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理念论的论证。第二,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6、未著文字的学说又叫不成文学说,据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给他的学生的学说。关于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大致纲要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有居间的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对这些学说并不很在意,图宾根学派却认为,未著文字的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而对话只不过是通过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三、简答题1、柏拉图在《国家篇》对人类的知识状况做出了一个基本构想。他说,设想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从小就呆在那里,被锁链锁着,不能回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外面,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这些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们自然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炫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实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他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可能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可能在辨别阴影的时候没有他们那样敏锐,而遭到他们的嘲笑。他与他的囚徒同伴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与原型的不同,却激起了众怒,甚至要将他处死,因此,他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的努力最终失败了。柏拉图的这一构想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的认识状况的一个比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当于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相当于理智世界。柏拉图明确声称囚徒与我们相像,他们代表人类的状况,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柏拉图同时借解释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他的结论是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与利益,但是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的兴趣和思辨的幸福来启蒙和教育那些普通人,因此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主张。2、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因此,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也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他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他说:“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这样,认识就具有了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作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的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他认为诗和文艺作品属于一类。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他认为物理学属于这一类。数学是低级的知识,柏拉图说它“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性知识是纯粹的知识,哲学就是这种知识。哲学的方法是辩证法,它是由假设上升到原则,最后达到确定的定义。3、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在柏拉图对它的使用中,“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于理智之中的存在,二是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理念的特征有:一是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其而存在。二是超感性,它存在与可知领域,不能为感觉所感知,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三是不变性和永恒性,“理念”是真正知识的对象,它不同于运动变化的可感对象,它是不变的、永恒的。四是绝对性,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五是客观性,“理念”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六是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完善的“理念”,也是理念的追求目的。七是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八是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之间的关系不是杂乱的,而是形成一个有等级的体系。4、数学型相论是柏拉图不成文学说的主要类容,亚里士多德说:“他(柏拉图)还将数学对象置于感性事物和“型相”之外,是二者之间的东西;它们与感性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和“型相”的区别在于它们同一类的数目众多,而每一个“型相”自身却是单一的。他还说,“型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构成“型相”的事物也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的元素。数目有两类:一和“不定的二”,即大与小。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是形式因,“不定的二”是质料因,一和“不定的二”的结合可以产生所有的数字。现代学者有些认为,“不定的二”是柏拉图称呼无理数的名称。柏拉图看到,直角三角形边长不可通约,因此他为了解释无理数的存在,提出数目由不可分割的单元和无限可分的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单元是来自一的重复相加的自然数以及自然数构成的分数,无限可分的单元既现在所说的无理数,它介乎两个分数之间。因此柏拉图称之为“大与小”的二元。通过肯定无理数的合理性,柏拉图把无理数列入型相领域,这又使他把数目型解释为几何图形,以方便处理边长无公度的几何图行所造成的困难。这样,数目才能成为有形体的型相,才能成为型相与感性事物之间的中介。四、论述题1、分离学说是柏拉图学说得以成立的根本,是柏拉图解决知识和意见、变化和不变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柏拉图的论证如下:柏拉图认为不同的能力在本性上与不同的对象相联系,并且意见和知识是彼此不同的能力,那就应该说,知识的对象无法等同于意见的对象。他说,知识在本性上与是者相对应,无知必然地归诸非是者,意见总是对于某些东西的意见。而非是者不能归诸某一个东西,只能被当作无。所以,他认为意见的对象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它既是又不是,这类事物介于纯粹地、绝对地是一个东西和完全不是一个什么东西之间。当时的希腊哲学家普遍相信,感觉对象是相对的、变化的,因而不能成为不变的知识的对象,不变的知识的对象只能是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柏拉图承认可感事物的运动交化的认识不是知识,而是意见;真正的知识只能是关于是者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调和了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看到可感事物都处于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得出它们既是又不是的结论,巴门尼德则认为一个东西不能既是又不是。一方面,柏拉图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可感事物的运动交化不是完全不可认识的。但这种认识不是知识而是等而其次的意见,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巴门尼德的看法:认识的对象只能是永恒的不变的是者,而不能是非是者。柏拉图说:“知识所知道的存在的东西不同于意见所认识的东西。”他认为可感领域不是真正的是者,也不是无,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对于可感领域的认识,其结果是意见,对于理智领域的认识,其结果是真正的知识。因此,柏拉图得出了可感领域与理智领域是两个分离的领域的结论。柏拉图将他的两个领域之分的观点,用于对各种认识形式的区别,根据认识的对象不同,认识的形式也不同,认识分为知识和意见。他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别。他说:“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洗和模糊的程度。”这样,柏拉图就将认识划分为四种形式,两种关于可感领域,两种关于可知领域。柏拉图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别把它们叫作幻想、信念、数学和理性的知识。前两种属于意见,后两种属于知识。柏拉图认为幻想是个人想象和印象,它们因人而异,一个可感对象向一个人的显现可能不同于向另一个人的显现,他认为诗和文艺作品属于这一类。信念是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柏拉图承认年信念是真判断,但仍把它排除在知识之外。他认为物理学属于这一类。数学是低级的知识,柏拉图说它“介乎意见和理智之间”。理智知识是纯粹的知识,而哲学就是
本文标题:第3章--柏拉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99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