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第1页(共6页)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3小题,共46分)1.(2分)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速度为5m/sB.全新的2B铅笔长约为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是37℃D.一张考试卷厚度大约为2.(2分)小超为了检验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A.量程0~15cm,分度值0.5mmB.量程0~10m,分度值1dmC.量程0~30cm,分度值1mmD.量程0~3m,分度值1mm3.(2分)如图所示,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进育儿袋中后,在草地上向前跃进。说小袋鼠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A.草地B.袋鼠妈妈C.天空D.灌木丛4.(2分)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来5.(2分)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6.(2分)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频7.(2分)《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也是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唱歌类娱乐节目。在节目中常常听到导师们说:“某某某,你的声音有很强的辨识度,我很喜欢。”这里所说的“辨识度”主要是指选手唱歌时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以上说法均正确第2页(共6页)8.(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D.音调越高,说明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9.(2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声波用来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C.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10.(2分)依据你所学的声现象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越洪亮,在空气中的传播就越快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D.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11.(2分)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则这些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主要不同的是音色B.声音主要不同的是响度C.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是因为瓶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D.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是因为瓶内空气和水的振动产生的12.(2分)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13.(2分)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B.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C.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D.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14.(2分)图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B.在ab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D.c到d是熔化过程第3页(共6页)15.(2分)关于物态变化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秋天的早晨花草树叶上出现露珠,这是液化现象B.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说明蒸发具有制冷的作用C.在寒冷的冬天,光雾山上出现奇形异状的雾凇景观,这是凝华现象D.春天冰雪消融,这是升华现象16.(2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B.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凝固C.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升华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17.(2分)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是为了()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B.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D.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18.(2分)冬天下雪后路面有厚厚的积雪影响交通,为了让雪尽快熔化,人们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因为。()A.盐水使雪的熔点降低B.盐水使雪的熔点升高C.盐水使雪的温度升高D.盐水使雪的温度降低19.(2分)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A.B.C.D.20.(2分)下列关于“冰棍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剥去纸,冰棍冒“白气”,属于汽化现象B.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包装纸上沾有“白粉”,属于凝华现象C.剥去纸,过一会儿,冰棍开始“流汗”,属于液化现象D.冰棍放入茶杯,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熔化现象21.(2分)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22.(2分)2016年2月27日,甘肃省通过人工降雨促进地表绿地增加。在水蒸气含量很高的高空中喷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吸热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在上述人工降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物态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升华、凝华、熔化B.升华、凝固、熔化C.升华、熔化、凝华D.凝华、液化、升华第4页(共6页)23.(2分)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说法中,错误的是()A.露的形成﹣﹣液化B.雾的形成﹣﹣汽化C.霜的形成﹣﹣凝华D.冰的形成﹣﹣凝固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小题,共34分)24.(10分)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1)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甲、乙所示,其中________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____℃。(2)如图2是小明使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A尺测量的长度为__________cm,B尺测量的长度为__________dm。(3)如图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s。25.(4分)甲和乙两个小球(小球大小可忽略)在平直路面从左到右运动,从计时开始记录,每隔0.1S记录一次,纪录得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甲小球做__________运动。(2)从计时开始,乙小球前0.5s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26.(6分)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2)要完成实验,除了图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金属片和__________(3)实验测得AB、BC、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vBC、vAC,则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第5页(共6页)27.(14分)某学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1)实验用到的仪器有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和__________(2)图1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该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表所示:时间/min…1112131415161718温度/℃…95969798989898…该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况,如图3中A、B所示,则图__________中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____中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水沸点是__________,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_(4)记录数据可得出水的沸点低于水100℃,原因是当地大气压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三、计算题(共2小题,共20分)28.(10分)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面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始制动,又经过4.5s滑行45.9m车停止。求:(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汽车在滑行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9.(10分)一架超音速飞机速度是空气中声速的1.5倍,飞机在2000m高空沿水平方向飞行,当地面上的人刚好听到头顶上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看,飞机已经离水平方向距离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第6页(共6页)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3小题,共46分)1.B;2.D;3.B;4.A;5.C;6.B;7.C;8.D;9.C;10.C;11.D;12.D;13.A;14.B;15.D;16.A;17.B;18.A;19.D;20.B;21.ABC;22.A;23.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小题,共34分)24.乙;﹣4;2.31;0.23;337.5;25.匀速直线;3;26.v=𝑠𝑠;秒表;vBC>vAC>vAB;27.秒表;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B;A;98℃;不变;低于;三、计算题(共2小题,共20分)28.29.
本文标题:2017-2018学年广东省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62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