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影响课程标准: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惩治)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说明:守旧势力阻碍变法;商鞅严惩了旧贵族;商鞅具有巨大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通过严刑峻法推进改革;树立了变法的权威。请思考: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太子师傅)之徒告商鞅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只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一、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一、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2)苏轼:“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3)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4)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原因:(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根本原因)(直接原因)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最后“得天下”,这是客观的;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苏轼借此从某种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司马迁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请回答:(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2)从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3)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前者肯定,后者否定。“王制遂灭”是什么意思?“王制遂灭”指奴隶制被废除。(4)材料二反映了变法存在哪些不足?“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探究: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史记·张仪列传》“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三》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1.政治:县制、户籍什伍制、连坐法等,长期沿用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国力。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实力增强二、富国强兵的秦国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二、富国强兵的秦国总之,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综合国力: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前343年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一)历史意义(积极性)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史实:经济上,土地私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奖励军功;习俗上,改革旧俗等等。三、商鞅变法的评价(三)局限性:(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导致后来秦朝的暴政:(2)加重剥削与压迫:如:刑法严酷如:连坐法(3)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合法性(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燔诗书而明法令: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文化专制高压政策(6)倡导君主独裁: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长期盛行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7)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学思之窗】思路引领:三种观点过分批评商鞅变法。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二世灭亡的根子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种下了?你认为呢?探究: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探究:商鞅变法本身是成功的,为什么能够成功?(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干扰力量相对少(君强贵弱、三家分晋)。(6)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个人的作用)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1.前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力)2.关键——掌握政权、人民支持3.其他因素——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改革者的勇气;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实际,等等。由此,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认识:(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梭伦商鞅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背景核心内容性质结果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扩大平民政治权利富国强兵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单元小结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化各国的变法旧贵族的抵制商鞅之死商鞅变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秦国的强大1.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本质趋势的是:A.铁器和牛耕使用B.公田转化为私田C.周天子势力衰微D.诸侯争霸不断2.“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4.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A.“为天开阡陌封疆”B.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C.令民为什伍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5.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商鞅的智慧与策略C.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6.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在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所以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毖”。这一事件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一特点?A.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B.改革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全面C.重视农民的利益D.法治,即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和推行改革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题训练: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赞扬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原因是推行农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509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