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期成果报告课题名称: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所属领域:研究方向与范围6课题主持人:黄月明所在单位:泗洪县龙集实验小学报告时间:2011.5《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组《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中期成果报告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一、研究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兴起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至80年代,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程开发的一股强大思潮,达到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设想。1999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洪泽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水生资源丰富,水利设置齐备,洪泽湖大堤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区人民生活习俗独特,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革命战争年代洪泽湖作为天然的屏障,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洪泽湖哺育着沿岸人民群众,悠久的洪泽湖文化浸润着家乡的每个角落。龙集实验小学位于洪泽湖畔西岸。龙集镇,素有“一肩挑两湖”(洪泽湖、成子湖)之说。近年来,我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省级规划课题《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为抓手,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学校的新发展。我们认为乡土风物、地方人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巨大资源宝库,至少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1.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取材于身边的生活,学习与实践的空间更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寻求规律、尝试创新的素质与能力。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洪泽湖文化:是指洪泽湖区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湖区人民在依水而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包括先进的渔业文化、水利文化、商旅文化和优美的诗歌文化、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是洪泽湖的根和魂,是洪泽湖民生的核心内涵,全面展示了湖区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智慧才干和劳动成果。洪泽湖文化浸润:是指湖区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风情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方式、环境等产生潜移默化、经久不衰、内涵深远、多元渗透的影响。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弘扬洪泽湖文化为主要目标,以洪泽湖风情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开展“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就是在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探索校本教材建设的新方法、实施乡土教育的新策略,寻找地方特色资源与实践素质教育的在机的结合点。三、研究的价值本课题立足于文化的视角,开掘文化资源,以洪泽湖风情文化为内容、以弘扬洪泽湖文化为目的,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实施及评价的实践活动,探讨地方化、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辟一条乡土之道。本课题的研究还为本校乃至地区的社会文明与进步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社会效益。让学生吸纳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熟悉洪泽湖丰富的资源,了解历史变迁,感知人民生活的变化,加深对新时代的感情,立足可持续发展,增强环保意识。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了解——理解——感受——领悟的过程中,回眸历史,放眼今天,憧憬未来。四、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1.课题研究目标(1)寻找地方特色资源与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机的结合点和实施乡土教育的新策略,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程序,构建以洪泽湖文化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2)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3)通过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创新的能力。2.研究内容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有着较为宽广的研究领域,为了使课题的研究更符合学校的实际,便于研究者操作实施,我们对以下6个方面进行研究:(1)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的研究;(2)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的研究;(3)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研究;(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5)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研究;(6)处理三级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3.研究重点(1)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的编制的研究;(2)洪泽湖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的研究。五、课题研究的进展本课题2009年4月申报,9月被江苏省规划办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4月市教科所委托县教科室进行开题论证。目前已进入全面展开研究实验工作阶段。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教科研成果,我们认真落实以下措施:1.建立体制保障。本课题自立项后,就被学校确立为主课题,作为特色创建的切入口。学校构建起教科研网络,包括组织网络与课题网络。组织网络为“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实施分层管理,使研究活动有序开导。课题网络是围绕本课题,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教科室负责)、校本教材实施及评价小组(教导处负责)、学生社团领导小组(少总部负责),把课题研究纳入日常教学和师生日常活动之中。中高年级各班地方课教师为实验教师,负责各种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的落实。我校先后出台了《校本课程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实施及考评制度》,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健康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性保障。2.加强理论学习。校本课程开发虽然是一个实践问题,但是需要对相关理论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在课题申报之初就通过自学、集中学习、专家引领、教师沙龙、校本培训等活动方式引导教师提升理论素养。课题组成员在图书室、网上等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30多篇(本)。如,《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新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洪泽湖志》《泗洪县志》《淮海文化》等。教科室还牵头在教师中组织大讨论,集思广益,让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特点、开发方式、开发程序等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达成了共识。后经过问卷调查,校领导、骨干教师反复会商,从环境布置、教材开发、实践活动、展馆建设等多方面实施。我们聘请了本县文化名人许卫国老师和教科室相关专家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以文化浸润的方式进行特色创建,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洪泽湖区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感受湖区人民在依水而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地域文化(如先进的渔业文化、水利文化、商旅文化和优美的诗歌文化、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等),学习湖区人民千百年来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智慧才干和劳动成果。学习达到了三个目的:1.学习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了解洪泽湖文化的开发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之间的本质联系,奠定理论的基础。2.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理论,为洪泽湖文化的教学储备养料,奠定行动的基础。3.学习新课程思想和理念,研讨新课程标准,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奠定方法的基础。3.渲染环境氛围。在特色学校和创建和课题研究中,环境文化属于外显的文化,需要先行。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努力让学校的墙壁、橱窗、板报等都与洪泽湖结缘,大力宣传家乡文化。老子“上善若水”的论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等和水有关的警言名句标牌放置在校园的醒目位置。2009年5月,龙集小学洪泽湖文化长廊开工,这条长廊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展出了有关洪泽湖地理、物产、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而且增加了广大师生对洪泽湖的了解。4.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我们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挑选了一批勇于承担重任且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教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其主体为我校各科骨干教师。我们从洪泽湖的水产捕捞方面入手,2010年5月编写了《行走在洪泽湖畔——渔趣》一书,该书以学生实践为主要形式,配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精美的图片,精当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了解洪泽湖区渔民的捕捞工具、捕捞方式、湖中的鱼虾蟹贝和水生物,以及湖区人民古今生活的变迁。洪泽湖的文化博大精深,《渔趣》一书仅展现了洪泽湖的一个侧面,要让学生对洪泽湖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面前的路还很漫长。2010年11月,我们开始《行走在洪泽湖》系列的第二部分的编写,这部分教材注重可读性,从地理位置、形成原困、水系、作用、民间传说、文化遗产、旅游、环保、洪泽湖开发等方面来介绍洪泽湖。第二部分与《渔趣》部分合并在一起,组成上、下篇。这本凝结着师生们辛劳与汗水的教材于2011年4月完工,正接受专家的审查,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5.实施教学实践。学校出台了《校本课程实施意见》,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让课堂成为自主实施校本课程的阵地。2010年9月起,我们把《渔趣》一书内容作为地方课教材,在全校中高年级试用。本学期,我们把《行走在洪泽湖畔》一书以活页的形式印发给中高级学生,让广大师生给教材编写提意见,提高了师生的参与程度。教材在实践在不断完善。《行走在洪泽湖畔》校本教材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每周1个课时,共计27课时,一个学年完成。在教学形式上,本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学生的参观访问、调查、讨论、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等自主学习形式。我们还组织安排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题校本培训,开展“爱家乡,爱洪泽湖”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比赛,组织综合实践课优质课展示,优秀心得体会评选。教师们积极投入,发挥了无穷的创造力。2010年春,我们很多地区大旱,我校许多班级以“洪泽湖边的我们是否需要节水”为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讨水的韵味,感受洪泽湖博大的胸怀,开展节水教育。6.组织学生活动。围绕洪泽湖这个文化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们带领学生到渔船上去参观,参观造船厂,学习编织渔网,认识捕捞工具,了解捕捞方法,到河蚬加工厂了解水产品加工流程;组织学生体验渔家生活,学做渔家菜,了解渔家生活习惯,领略不一样的习俗;调查访问老渔民,了解洪泽湖和渔民生活的变化;搜集本地及有关洪泽湖的故事传说,了解名人事迹,寻访历史足迹;开展作文、绘画、摄影、朗诵比赛,抒发爱家乡情怀;组织湖边远足,放漂流瓶,书写美好愿望;开展船类制作比赛及航行比赛,培养动手能力;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环保考察,关注可持续发展;实施校本阅读,增加了解洪泽湖的窗口;开展小导游评选,提高整体素质……少先队围绕特色建设,组建了“小导游”班、环境保护考察小队等学生社团。总之,深入挖掘洪泽湖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渗透知识,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六、课题研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洪泽湖文化浸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29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