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汉字的起源教案---杨珈瑜
1印江民族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汉字的起源执笔:杨珈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字的起源(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2)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教学重点: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教学难点: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请四个同学上台来,两个男同学,两个女同学。不是来打擂台,而是请他们分别来写两个字“男”“妇(繁体字)”。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男女就是分工合作的。汉字美不美。引出鲁迅“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二、汉字的起源(讨论,师生互动)据你所知或猜测,汉字是怎么来的?(每一组抽一个代表)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2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文字4.仓颉造字《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分析课文39页的内容。识别古代汉字。课本中所列古文字对应今天的汉字分别是:“舟、车、册、又、其(“簸箕”的“箕”的本字)、月、川、刀;门、凤、鱼、鹿、羊、牛、犬、豕;下、亦(“腋”的本字)、龙;贝、翼、射、立;女、妇、乳、毓(同“生育”的“育”);书、从、莫(“暮”的本字)、明”。三、汉字的造字方法(讨论,师生互动)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分类】1.象形:指用线条来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的造字法。2.指事:指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3.会意: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4.形声:指用表意符号(形旁)和表音符号(声旁)组合成字的造字法。“六书”当中除了上面讲的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两种:转注法和假借法。5.转注: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6.假借: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造字法。四、实战演练————猜猜下面是些什么字下面这些古汉字都是有关人的生活的。请同学们来猜一猜这些字是今天的什么字。3①②③④讲讲这些汉字的造字方法第一组都是关于“衣”的古汉字。第一个字是“衣”,本义是上衣。衣的字形就像衣服的样子,上边是衣领,下边是衣襟,两边有袖子,和今天的上衣样子差不多,可见甲骨文时代的“衣”字款式领导了中国服装潮流达数千年。第二个字是“裘”,本义是皮衣,跟“衣”相比,多了些“皮毛”,后来加了“又”作声旁,再后来像皮衣的形旁又换成了“衣”旁,就成了外形内声的形声字,再后来声旁又换成了读音相近的“求”,并且跳出来跑到了上边,成了上声下形的形声字。这个字可以说明古人很早就开始穿皮衣了,而且是毛向外,裘是最常见的过冬衣服。第三个字是“弁”,是古代男子穿礼服时所带的一种帽子。祭祀时戴的叫爵弁,田猎打仗戴的叫皮弁,字形显示的是人双手托着弁的样子,可见弁的形状像翻倒的杯子。第四个字是“免”,“冕”的本字,字形像一个人头戴一顶大帽子,帽子上还有一点儿装饰,在古代一般地位比较高的贵族才能戴冕,“加冕”就是皇帝登基时带上皇冠。第二组都是关于“食”的古汉字。第一个字是“即”,表示人去吃饭,也是个会意字。左边像桌子和餐具,右边像个跪坐的人,可见古人是席地跪坐着吃饭的。第二个字是“爨”,即烧火做饭,放一个锅在灶上,下边双手拿柴往灶下添火,完全是一幅生动的做饭示意图。第三个字是“酉”,像是古代盛酒的坛子。第四个字是“爵”,是古人喝酒用的酒杯,从字形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酒杯三足两耳,杯腹比较深,前边有流酒的槽。第五个字是“酌”,左边是“酉”(酒坛子),右边是“勺”,表示用勺子从酒坛子里舀酒,舀出的酒倒入“爵”里再喝。第三组都是关于“住”的古汉字。第一个字是“穴”,模拟的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土室,在平地上先挖出一个大土坑,然后以坑壁围墙,坑顶四周用茅草搭成斜的屋顶。可见我们祖4先最早的居住建筑就是这样的。第二个字是“宿”,像一个人躺在室中的一条席子上。表示歇息、睡觉。第三个字是“廪”,本义是“粮仓”。古代的粮仓为了防潮,常常在仓底用大石块把它架空,这个字就是描摹粮仓的形状。第四个字是“郭”,本义是“外城”,字形像是一座城池的鸟瞰图,中间的方框代表四方的城墙,上下的尖顶部分代表城墙上筑的哨亭。第四组都是关于“行”的古汉字。第一个字是“行”,像是十字路口,“行”的本义就是道路。第二个字是“舟”,平底,首尾略上翘,像一条船。第三个字是“车”,古代双轮车最普遍,金文的“车”字最像双轮车的形状,两边的圆形代表车轮,中间以轴贯穿,竖着的是车辕,前边有衡木,还显示出了衡木两侧用来套车马脖子的轭。这个字有时简化字形,写作“”,楷书“車”的形体就是由此而来。五、解答课后练习题————“小试身手”(讨论,师生互动)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形。有些字虽然造字的时候不是象形字,但也可能给人们带来某种记忆的联想和表达的方便。除练习题中给出的例子外,其他利用汉字来“象形”的例子还有:回形针、人字拖鞋、口字楼/口字扣、品字插座/品字栏杆、十字路口、川字皱纹、金字塔,等等。(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拆解汉字,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特别是象形字、会意字的结构特点。注意让学生体会:有些象形字直接画出来会比较扁,为了顺应汉字书写习惯,就把它们竖起来(课文中“虎”也是一例)。古文字形的构件间的关系比较重要,是否接触、谁上谁下,可能都有讲究。参考答案:“梦”,像一人躺在床上,瞪大眼睛、手舞足蹈的样子,表示睡觉做梦。“伐”字从人从戈,是会意字,像人手持戈砍对方的头。“戍”字也是从人从戈的会意字,不过戈没有架到人脖子上,而是由人扛着,表示武装守卫。六、课堂小结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和了解了汉字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内容包括体会汉字如何起源于图画,介绍汉字的几种主要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情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使我们感受到汉字的极大魅力,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怀。七、作业:汉字别解趣话(拆字相关练习)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或象形,或会意,或指事,极易按人主观意图加以别出心裁的解说。这方面的趣话不少。1、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见李自成造反,社稷难保,心里很是苦戚。一日,他隐姓埋名,5找到一测字先生测字,想从中讨个吉利,以求安慰。他先给了个“友”字,不想测字先生说:“这该是‘反’字的出头。李自成已攻进洛阳,杀了当今皇上的叔叔,意味着造反者已出了头啊!”崇祯心中一震,连说错了错了,该是“有”字,测字先生说:“不好,不好!”“怎么不好?”“‘有’字由一缺捺的‘大’和一‘月’组成,这不是说‘大明’的天下已去掉一半了吗?”崇祯又给了一个“酉”字,测字先生拈须掐算片刻,连说坏了。“怎么坏了?”崇祯问。“‘酉’是把‘尊’字去掉首尾而成的。当今皇上至尊都说不定会去头去脚呢!”崇祯听后,面如土色,回到宫中,便病了。据说测字先生是李自成安插在京城中的耳目!2、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外国记者向毛泽东发问:“一旦内战爆发,贵党可有打败蒋先生的信心?”毛泽东说:“蒋先生的‘蒋’,只不过是将军头上加根草,说明他也仅是一个草头将军。”可这个记者还希望毛回答得明白直接一些,便问:“你的‘毛’呢?”毛泽东笑了笑说“‘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也就是说战胜蒋先生易如反掌!”在场的记者听了这话,都笑了。(幻灯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它以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也是世界上最节约纸张的文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字王国,去领略神奇的汉字文化吧。
本文标题:汉字的起源教案---杨珈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207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