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所谓“羁旅”,即长久寄居他乡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耳有所闻,心有所悟,写下的诗篇就叫做羁旅诗。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及景物特点: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杜鹃——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宋李清照《声声慢》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佳节——本应团圆,但是自己却客居他乡常见佳节及寓意: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也是亲人相聚的日子。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这时希望家人能暖暖的。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全家团聚守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羁旅怀乡诗常见意象自然意象:暮霭、暮钟、夕阳(斜晖)、暝色、圆月(残月、明月)、西风(秋风)、冷雨、寒雪、秋霜;动物意象:猿啼、鸿雁(孤雁、归雁)、寒蝉、沙鸥、鹧鸪、宿鸟;景物意象:落花、杨花、梧桐、芭蕉、芳草、浮萍飞蓬、老树、枯藤、浮云、流水、客船、孤帆、短笛、孤灯(残灯);地点意象:天涯、海角、寒山、断桥、长亭、古道茅店、西楼(高楼)、驿站、故园……羁旅诗词的情感分类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3、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4、久居边关,思乡,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前两句从时间上强调征战不休。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后两句从环境上描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从时空两方面着笔,抒发了对战争的厌倦之情。5.目睹国家离乱、山河沦丧以及人民的的苦难生活,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6.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羁旅诗常见的抒情方法1、衬托:以景衬情(乐景衬哀情)[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乡思情!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2、即事抒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3、虚实结合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4、侧面烘托: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虚写)邯郸冬至夜思家作者:白居易(唐)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虚实结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实结合)羁旅诗三步鉴赏法1、了解诗人的历史和境遇——因何羁旅?要关注抒情主人公的身份:①游子②谪官③流亡避难④征夫⑤亡国之君(宦游不归;功名无成,漂泊在外;贬官异地;战乱频仍,久戍边关;穷困潦倒,外出谋生。)2、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构筑的图景、营造的意境。3、弄清诗人所思所想,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戏答元珍①[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作。(1)颔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尾联的“不须嗟”三字你是如何认识的?2.(1)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风光图(或“写出夷陵春意萌动的景象”),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而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破士出芽。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2)示例一:“不须嗟”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生活遭遇的豁达态度,而且表现了作者在如风如雨的政治斗争中虽遭挫折仍顽强坚定,相信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政治的春风和自然的春风一样,迟早会吹进这偏远山城的。示例二:“不须嗟”是诗人无奈的自我安慰。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慨叹自己政治上的不如意。
本文标题:羁旅思乡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70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