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
建构筑物基础消防基础知识培训人:祁兴龙目录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第四章消防水力基础知识第五章电器消防基础知识第六章建筑消防基础知识第七章建筑消防设施基础知识第八章消防安全检查基础知识第九章初起火灾处置基础知识第十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第十一章职业道德第一章消防工作概述一、火灾的定义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者两者皆有的燃烧现象;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凡是失去控制并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燃烧现象,均可称为火灾。二、火灾的危害1、毁坏财务2、残害人的生命3、破坏生态平衡4、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和危害三、火灾的特征1、发生率高2、突发性强3、破坏性大4、灾害复杂5、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6、灾害事故处理艰难四、火灾的分类(一)按国家标准火灾分类中根据可燃物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种不同类别A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纸张、木材、棉、麻等。B类火灾是指液体或可溶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C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D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钠、镁、钾、钛、锂、铝等合金火灾。E类火灾是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F类火灾是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四、火灾的分类(二)火灾级别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财产损失特别重大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一亿元以上的直接财产损失重大火灾10人以上30人以下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5000万以上一亿元一下直接财产损失较大火灾3人以上10人以下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一般火灾3人以下10以下重伤1000万元以下的直接财产损失第二节消防工作的目的一、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的危害,加强救援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二、消防工作的特点长期消防工作实践表明,消防工作的特点有: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第三节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消防工作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人们具有较强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大多数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如果一旦发现火灾,做到能及时发现、及时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消防工作的基本原则《消防法》确立的消防工作原则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这一原则是消防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对四个层面责任主体消防安全责任概括体现。三、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这是我国做好消防工作的经验和总结,也是从无数火灾中得出的教训。首先政府对消防工作有领导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的消防工作负责;对与单位来说,首先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工作全面负责,并在单位内部实行和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每位分管领导应当对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各部门、各班组负责人以及每个岗位的人员应当对自己管辖工作范围内的消防安全负责,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保证消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实处。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映,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现象。燃烧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锁反应。三、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项燃烧状态的过程、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下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含义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成为可燃物助燃物: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也称氧化剂)。引火源: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叫着火源)。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2、燃烧的充分条件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发生燃烧还应有“量”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第二节燃烧的类型燃烧按其发生瞬间的特征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四种类型。1、闪燃是指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一闪即逝的燃烧,或者将可燃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闪燃。2、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根据热源的不同,物质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在通常条件下,一般可燃物质和空气接触都会发生缓慢的氧化过程,但速度很慢,析出的热量也很少,同时不断向四周环境散热,不能像燃烧那样发出光。3、着火是指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4、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第三节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1、根据燃烧的基本理论,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2、根据燃烧的基本理论,只要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就可以使燃烧熄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的危害。(1)隔离方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着火源(火场)隔离开来,消除可燃物,燃烧即停止。例如装盛可燃气体、燃料液体的容器与管道发生着火事故时,或容器管道周围着火时,应立即设法关闭容器与管道的阀门,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阻止可燃物进入着火区;或在火场及其邻近的可燃物之间形成—道“水墙”,加以隔离,将可燃物从着火区搬走;采取措施阻拦正在流散的燃料液体进入火场;拆除与火源毗连的易燃建筑物等等。(2)冷却法。就是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或者将邻近火场的可燃物温度降低,避免形成新的燃烧条件,如常用水或干冰进行降温灭火。(3)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之一的助燃物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使燃烧停止。主要是采取措施阻止助燃物进人燃烧区,或者用惰性介质和阻燃性物质冲淡稀释助燃物,使燃烧得不到足够的氧化剂而熄灭。如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4%时,木材燃烧即停止。采取窒熄法的常用措施有:将灭火剂如四氯化碳、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剂等不燃气体或液体,喷洒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上,使之不与助燃物接触;用惰性介质或水蒸气充满容器设备;将正在着火的容器设备严密封闭;用不燃或难燃材料捂盖燃烧物等等。第三章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一、危险化学品定义:危险化学品是指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第一节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分类二、危险化学品分类:根据国家标准,将危险品分为九大类: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品、腐蚀性物品、杂项危险物质。三、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危险化学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第四章消防水力基础知识第一节水的性质一、水的基本特性水有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一)水的比热容1.定义水温升高1℃,单位体积的水需要吸收的热量,称为比热容。2.特点水比任何液体的比热容都大。(二)水的汽化热1.定义单位体积的水由液体变成气体需要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2.特点1L水变成水蒸汽后体积扩大1725倍。(三)水的冰点纯净的水当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凝结成冰。水结成冰,由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因而体积随之扩大。第二节水的灭火作用一、冷却作用由于水的比热容大,汽化热高,当与燃烧物接触或流经燃烧区时,将被加热或汽化,吸收热量,从而使燃烧区温度大大降低,以致使燃烧中止。二、窒息作用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占据燃烧区,可阻止新鲜空气进入燃烧区,降低燃烧区氧的浓度,使可燃物得不到氧的补充,导致燃烧强度减弱直至中止。三、稀释作用当水溶性甲、乙、丙类液体起火后,可用水予以稀释。由于可燃物浓度降低而导致可燃蒸气量的减少,使燃烧减弱。当可燃液体浓度降到可燃浓度以下时,燃烧即行中止。四、分离作用经灭火器具喷射形成的水流有很大的冲击力,能将使火焰产生分离,使火焰“端部”得不到可燃蒸气的补充,使火焰“根部”失去维持燃烧所需的热量,使燃烧中止。五、乳化作用对于非水溶性可燃液体火灾,以较强的水雾射流灭火,可在液体表面形成“油包水”型乳液。水的乳化作用可使液体表面受到冷却,使可燃蒸气产生的速率降低,致使燃烧中止。第三节消防水射流一、消防射流(一)消防射流的定义指灭火时由射水器具喷射出来的高速水流。(二)消防射流的类型1.密集射流2.分散射流1.密集射流(1)定义高压水流经过直流水枪喷出,形成结实的射流称为密集射流。(2)特点密集射流耗水量大,射程远,冲力大,机械破坏力强。2.分散射流(1)定义高压水流经过离心作用、机械撞击或机械强化作用使水流分散成点滴状态离开水枪,形成扩散状或幕状射流称为分散射流。(2)类型喷雾射流开花射流二、消防射水器具(一)定义消防射水器具是把水按需要的形状有效地喷射到燃烧物上的灭火器具。(二)类型1.消防水枪(1)直流水枪(2)喷雾水枪(3)多功能水枪(4)脉冲水枪(三)消防水炮第五章电器消防基础知识第一节电工学基础一、直流电路(一)电路和电流电路是指电流所流过的路径。电路的组成:电源、负载、连接导线、控制设备。电流是指电荷有规则的定向移动。电流的类型:交流电流、直流电流。凡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直流电流。而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稳恒电流。凡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交流电流。电池开关灯泡导线+_R+_ε,rII闭合回路电路图(二)电压、电位和电动势1、电压又称电压差,是衡量电场力做功大小的物理量,用U表示。电压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电压的方向则从起点指向终点。2、电路中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用V表示。3、电动势是指电源力移送单位正电荷从负极到正极的过程中所做的功,用E表示。对于一个电源来说,在外部不接负载时,电源两端电压大小等于电源电动势的大小,但方向相反。(三)电能和电功率在电路中,电荷只是一种转换和传输能量的媒介物,电荷本身并不产生或消耗任何能量。通常所说的用电,就是指用电荷所携带的能量。电功率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电路中产生或损耗的电能与该段时间的比,用字母P表示。(四)电阻和欧姆定律1、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起阻碍作用大小的一个物理量,用字母R或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用字母Ω表示。2、欧姆定律(1)一段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UAB=I*RUAB为电路电压,单位为(V).I为电路中的电流,单位为(A).R为电路中的电阻,单位为(Ω).(2)全电路欧姆定律全电路就是含电源的闭合的直流电路。全电路欧姆定律表示: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流强度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E/R+rI为电路中的电流,E为电源二端电压,R为电路中的电阻。r为电源内阻。(五)串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连接方法—几个导体依次首尾相连的方法.基本特征—只有一条支路,电流依次通过每一个组成元件.特点:①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相等。I=I1=I2=In②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U=U1+U2+…..+Un③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R=R1+R2+…..+Rn④各电阻分得的电压与其阻值成正比。⑤各电阻分得的功率与其阻值成正比。连接方法—几个元件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也连在一起,然后把二端接入电路的方法。特点:①电路有若干条通路。I=I1=I2=In②干路控制所有电器,支路控制支路上的电器。③各个用电器相互无影响。R=R1
本文标题:建构筑物消防员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2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