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百汇学校:胡婵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一.说教学理念首先我认为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效益的教学;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还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以下过程:一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王民主编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是在第一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后面世界的气候类型的入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关于“世界气温”部分,教材在分析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之后,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海陆、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地区差异,同样,世界的降水也是受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依据教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我确立这个重点的依据是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课本“学习指南”的提示和要求所确定的。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2、能判读等温线图及认知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份。我确立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所受影响因素多,比较复杂;二是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强,判读等温线图挖掘地理信息的需要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二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在七年级已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有了一定的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基础,并且气温和降水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切身体会,依据学生这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②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读图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类比归纳能力;②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科学解释一些气候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受探索气温降水奥秘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热爱科学的精神。三围绕理念,确定教法与学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地图册辅助教学,贯彻“导学精讲,分层达标”的方针,运用读图分析法,演示法和讲练结合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地理中“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学习中要胸中有图,脑中有图;二是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三是通过相应的题目进行演练,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以达到知识上的学以致用。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二.说教学设计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内容我分两个课时进行学习,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内容《世界的气温》说说我的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下面请看两组图片(在PPT中展示),一组是上学路上的对话;另一组是两位动物的对话,通过诙谐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世界气温的现象认识,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带着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接着请学生看教材自学;同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导学部分,通过自学,学生对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规律及成因有一个基本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2)分组讨论,探索新知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二组讨论世界一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三、四组讨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并用课件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讨论(在PPT中有展示),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世界年均温的三个分布规律(在PPT中有展示)。地理教学论指出,地理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通过小组读图讨论、合作交流,来获取地图中的地理信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世界年均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规律,我用手电筒演示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来加强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精讲点拨,突破难点在掌握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规律的成因,我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路进行点拨。由于本课的难点是分析气温的四大影响因素,为突破难点,针对这四大因素,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1.我选用学生在课前已收集的这两句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南国景色”的形成原因及两幅图片哈尔滨和海南冬季景观,由一组的学生代表归纳出是纬度,即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的规律。2.我运用学生夏季的时候喜欢去水因素边和海边玩的亲身经历和课本37页的H图,引导二组学生代表归纳出是海陆因素,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低的结论;3.我给学生展示“山上积雪,山下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的逼真生动的图片进行点拨,让三组学生归纳出是地形因素,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接着运用动画展示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度,接着出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算。4.通过课本37页阅读中非洲南部东西两岸的寒流和暖流的影响,让四组学生归纳出暖流经过的地方气温高,寒流经过的地方气温低。通过老师点拨,学生分析归纳,我们可以知道气温是受纬度、海陆、地形、洋流这几个因素影响的,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4)强化训练,巩固双基导学案上的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让学生当堂演板作答。我确定习题的原则是:遵守课程标准,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难点,训练量适中。因此我设计了三类题,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三是读图题,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第一类题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类题是强化重点,第三类题是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判读等温线图。(5)系统小结,梳理知识依据所写的板书,对本节课的框架和重点进行梳理和小结,是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习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该识记,哪些该理解。(6)板书设计,强化重点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PPT中有展示),重点式的板书将本课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而成的,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三.教学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在: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重难点突出;其次,教学方法也比较实用,导学精讲,分层达标,能够使学生明朗本节课的任务。我认为还比较迷惑的地方在:学生不能将中国地理中学习的气温降水的理论知识迁移到世界地理学习中对知识没有弄懂弄透,在学以致用上还存在着欠缺。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文标题:《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4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