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数学-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数学一年级上册基于“课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细化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数一数教学内容:第2-5页教学目标:1.从情景图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2.体会数的含义。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的规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第二课时:比多少教学内容:第6-8页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热情待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上、下、前、后教学内容:第9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梳理学习数学的信心。3.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学重点: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第二课时:左右教学内容:第10-13页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其相对性。2.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空间观念。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第三单元第一课时:1—5的认识教学内容:第14-16页教学目标:1.会数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数字顺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正确。2.通过观察图和周围物体,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公正书写的学习习惯。3.在情境活动中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1—5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1—5数的写法。第二课时:比大小教学内容:第17-19页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熟的大小的一般方法。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第三课时:第几教学内容:第20页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体验和参与感知自然数和序数的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自然数除了可以用来表示食物有多少外,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次序。2.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3.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序数含义,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次序。教学难点:区分基数与序数。第四课时:分与合教学内容:第21-23页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2.熟练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教学难点:理解记忆5以内数的组成。第五课时:加法教学内容:第24-25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探索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第六课时:减法教学内容:第26-29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2.初步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5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难点:了解减法的意义,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第七课时:0教学内容:第30-3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知道0的含义,能规范准确地书写0,体会有关0的两种实际含义。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3.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两种实际含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有关“0”的加、减法的算理。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教学内容:31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了解、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其特征。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球的特殊性。第二课时:有趣的拼搭教学内容:35-36页教学目标:1.通过拼组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2.在搭一搭、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展开想象,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在搭一搭、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一定的要求拼一拼、搭一搭,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数位的顺序和位置。2.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混合计算。6.能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单元教学重点:1.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6—10的组成。2.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单元教学难点: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课时安排:17课时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教学内容:39、40、41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涂色等活动,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会比较6和7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与基数的含义,掌握6、7的组成。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6、7的组成。教学难点:掌握6、7的组成。第二课时:6和7的加减法教学内容:42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摆一摆、填一填等活动,理解“一图四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摆、填、算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6、7的加减法练习教学内容:44、45页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正确、熟练的计算能力。2.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6、7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6、7的加减法。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46、47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讨论等活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能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2.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求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述数学问题。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陈述数学信息和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课时:8、9的认识教学内容:50、51、52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会比较8、9以内数的大小,体会数的顺序,能区分序数与基数,掌握8、9的组成。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学会数数、读数、写数,掌握8、9的组成。教学难点:掌握8、9的组成。第六课时:8、9的加减法教学内容:53页及练习十一1-5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利用“一图四式”,在有步骤、逐步抽象的学习过程中计算8、9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化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2.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七课时:8、9的加减法练习教学内容:55、56页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有关8、9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8、9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8、9的加减法。第八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57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索、讨论、分析等活动,经历解决“还剩几只小鹿”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2.用同一情境呈现不同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问题情境,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主题图中的文字信息,有顺序地、完整地表达题意,理解题意。教学难点: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第九课时:10的认识教学内容:59、60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数、读数、写数的过程。掌握10的组成,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2.相关古代数学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教学难点:加深对10的组成的认识。第十课时:10的加减法教学内容:61、62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填一填等活动,对照点子图,根据10的组成,学习10的加减法,并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进一步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及10减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第十一课时:10的加减法练习教学内容:63、64页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有关10的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第十二课时:连加连减教学内容:65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小鸡走来和离去的动态画面以及讨论计算顺序的活动,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连减的计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第十三课时:连加连减的练习教学内容:66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计算等活动,理解一步计算和两步计算之间的联系,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计算的形成过程。2.通过观察让学生能流利地表达图意,从而加深对连加连减的认识。3.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连加连
本文标题:数学-1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0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