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社会群体本章指导【学习目的与要求】主要是了解社会群体的性质、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群体的网络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群体关系的基本要求;详细了解“家庭”这种特殊群体的有关知识。【重点提示】1.社会群体的内涵与特征。2.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结构。3.作为初级群体的家庭及其基本形式。第五章社会群体本章内容辅导材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群体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形态。多样的社会群体塑造了多彩的人类行为。群体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第二节初级群体与小群体第三节初级小群体的典型——家庭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二、社会群体的基础与类型三、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涵义有广狭两义,前者泛指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后者指由于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现实社会中,社会群体与一般聚集体以及社会类属之间的界限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通过群体的特征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共同的群体规范;4.有一致的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的基础与类型基础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是“需要”。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亲密程度);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规范程度);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身份归属);4)内群体与外群体(心理归属);5)大群体与小群体(群体规模);6)血缘、地缘与业缘群体(关系缘由)。。需要三、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一)社会群体的结构(二)社会群体的功能(一)社会群体的结构1.群体凝聚力它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与之相反的过程是群体离散,表现为群体凝聚力的消解。2.群体结构一般来说,群体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成员角色结构和成员质量结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强群体决策的科学性,提高群体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3.群体内部关系成员角色结构群体成员角色结构由群体成员的数量、每个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领袖的配备、群体成员间的交往关系等部分组成。成员质量结构群体成员的质量结构是群体成员的能力、性格、年龄、知识、专业、信念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在分析群体成员质量结构时,人们通常将其分为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两大类。3.群体内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这是群体关系研究的重点。可从三方面考察:1)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2)可利用“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3)可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分散型和集中型)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社网图“社网图”是莫雷诺(美)创用的一种表示群体内成员间个人偏好的示意图。该图由一个个圆圈及彼此间的连通线组成。每个圆圈代表一个成员,连通线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操作步骤:向每个成员提问:“你喜欢与谁接近”;将答案以圆圈和连通线绘制出群体网络;对该网络进行分析。“社网图”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是分析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领导资格、信息传递途径、宗派集团分析等问题的研究。“社网图”不适于研究大规模群体。分散型分散型关系模式民主空气较好,群体成员能广泛参与沟通,平等地传递并享受信息,表现在决策时,人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便于了解到其他人的意图,但由于缺乏核心人物,群体凝聚力较弱。集中型集中型关系模式则有明确的核心人物,凝聚力较强,但多数群体成员不能直接沟通,因而难以平等地传递并享受信息,这样,群体成员的地位就不平等,甚至是等级森严,这种群体的民主氛围也较差。(二)社会群体的功能功能是结构的动态表现。帕森斯(美)在分析社会系统时,曾提出群体的四项功能: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统一内部和维持价值。一般功能(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当然,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功能,或者说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适应环境如群体与外界进行资源交流,并且保持与外界的平衡。这在宏观上表现为群体的“经济”功能。实现目标即确定群体的目标,并使群体成员为达到目标而一致努力。这在宏观上表现为群体的“政治”功能统一内部即调整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制定规范,使群体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这在宏观上表现为群体的“社会控制”功能。维持价值群体往往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形式,给成员的行为以动机和活力,满足成员的要求。这在宏观上表现为道德、宗教、教育等“文化”功能。第二节初级群体与小群体一、初级群体二、小群体三、关于初级群体和小群体的研究一、初级群体(一)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三)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四)初级群体的基本功能(一)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社会成员活动空间接近2.交往各方社会差异较小3.人们相互交往比较自由4.交往的经常性和持久性(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初级群体既具有一般社会群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点。1.规模较小或成员有限2.持续直接全面的交往3.群体内人际关系亲密4.群体中的非正式控制5.初级群体整合程度高(三)初级群体的基本类型1.家庭(专论)。2.邻里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由于日常生活交往而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3.游戏伙伴伙伴群体是指以人的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4.朋友圈子朋友圈子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成年人形成的群体。(四)初级群体的基本功能对于初级群体,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当努力控制其消极的一面。正功能:1)承担着社会化的重任;2)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初级群体的负功能–初级群体的负功能在特定条件下,由于自身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初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例如,对个人来说,有些时候,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发展;对于组织来说,像帮派团伙等初级群体,它有时会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破坏组织结构,损害组织形象。二、小群体(一)小群体的界限社会学对小群体规模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规定:2~10人之间(朱力)、2~30人(郑杭生)。罗伯逊说:“小群体是由相当少的成员组成的群体,从而使参加者彼此间可以建立起个人的联系。”可以肯定,小群体在成员数量上不会太多,否则他们不能直接互动,彼此间不可能建立起“个人的联系”。(二)最小的小群体(三)小群体的特点(二)最小的小群体最小的群体是由两人组成的二人互动群体。二人互动群体与其他各类群体的区别在于它的成员必须顾及对方。齐美尔较早对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以后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虽然只有一人之差,但两个群体却有着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1)依赖性;2)无匿名性;3)无中间人;4)无帮派性。(三)小群体的特点群体规模越大,责任越容易分散。责任分散又与决策风险有关。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群体比个人更容易作出冒险性决定。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潜在的关系越多。如: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群体成员的参与程度与群体规模有关。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在二人群体中,只有A与B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既有A与B,A与C,B与C之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还有一种群内群的关系,即AB与C,AC与B,BC与A之间的关系。参与程度在一定时间内,群体越大,每个成员平均所能参与的群体活动就越少,个人越倾向于收敛和拘束,以致影响参与度。随着群体人数的增加,不仅是参与机会的减少,参与机会的分配也趋向于不平均,通常会出现少数人支配的局面。而且,群体越大,个别成员彼此之间沟通所占的比例减小,而转向与整体群体沟通。三、关于初级群体和小群体的研究科学而深入地研究初级社会群体是20世纪的事情。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梅约、斯托福、莫雷诺等。20世纪50年代初的贝尔斯、霍曼斯、怀特等。为什么初级小群体研究仍然是社会学的一个热点。20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梅约教授的“霍桑实验”就证明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间关系的影响。二战中,斯托福等人对美国士兵的“战斗士气”作了详尽的研究,这一研究也表明它们与军队中初级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莫雷诺发明了“社网图”,用于测量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和排斥模式,以分析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结构。20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初,贝尔斯进一步研究了群体的互动过程及其规律,探讨了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与群体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间的关系。另外,霍曼斯的《人类群体》、怀特的《街角社会》、米尔斯的《小群体社会学》等著作,都对小群体研究作出了富有价值的贡献,为小群体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初级小群体的原因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2)初级群体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等)……3)研究初级群体,可以推动科学发展(如社会学、社心学、行为科学等)。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第三节初级小群体的典型——家庭一、家庭的涵义与特征二、家庭的基础与类型三、家庭功能及其变迁四、家庭起源及其演变五、未来家庭发展趋势一、家庭的涵义与特征(一)家庭的涵义(二)家庭的特征(一)家庭的涵义对“家庭”的释义虽多,但都大同小异。伯吉斯、罗伯逊、森冈清美的见解颇具代表性。在“一夫一妻制”前提下,《社会学简明辞典》(上海社科院)认为,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婚姻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还可通过家庭的特征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代表性的见解伯吉斯(美):“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罗伯逊(美):“家庭是一个由于家世、婚姻或收养联系在一起的人组成的比较持久的群体,这些人共同生活,并组成了一个经济单位,他们中间的成年人要对小孩子负责。”森冈清美(日):“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为主要成员,因成员相互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二)家庭的特征1.它是持续时间最长存在范围最广的初级群体。2.它是人际关系最直接最稳定的初级群体。3.它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经常的初级群体。4.它是社会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样的初级群体。5.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6.它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家庭的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家庭的特征家庭社会学家威廉·古德把家庭的共同特征概括如下: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情;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即他们相互为对方办事;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居住,既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社会活动;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育的义务;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互相保护,互相帮助。二、家庭的基础与类型(一)家庭的基础(二)家庭的类型家庭类型也可称为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状况,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结构,可以将家庭划分为: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一)家庭的基础家庭从婚姻开始,婚姻是家庭建立的直接基础。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不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穆勒尔(德)曾将婚姻动机归结为经济、子女、爱情三方面。费孝通则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生育”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作用的稳定因素。从总体上说,人们之所以要结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婚姻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课件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9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