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东师大附中2013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1至8页,第II卷(非选择题)8至10页,共10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展C.当时社会普遍经商,农商并重D.强调农商以加强中央集权2.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3.“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4.在陕西姜寨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没有出土A.公共墓地B.石器工具C.精美陶器D.青铜礼器5.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6.《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7.2013年7月9日在南京展出的雍正年间烧造的“青花瓷奶杯”,该奶杯口窄腹宽,还多了个把手;是根据西方顾客的要求专门订制的,因为中国瓷器里从来没有这种器形。尽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却透出浓浓的“中国风”,上面的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图案—《雏燕凌云图》和《童子春牧图》,寓意“科举顺利、及第有望”。材料信息A.说明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适应了当时瓷器对外销售的需要C.反映了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表明青花瓷是外销的最主要瓷器8.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9.《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10.下图为新疆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局部)。该织锦结构复杂,工艺精湛。经考证,专家认为这是当时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据《史记·天官书》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汉代人为军国大事祈求祥瑞的心态②汉代的官营纺织业技艺精巧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④汉代流行的字体是楷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A.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B.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D.西方在华商品都靠中国人经营13.下表是根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中“20世纪某一时期主要国家在华投资总额(单位:亿美元)变化”编制的。表中数据反映出A.英国对华投贸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B.经济危机爆发刺激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C.“一战”后,列强在华实力对比有所变化D.列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4.下表是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货币单位:亿元)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始终占主导地位B.这一时期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这一时期中国资本增长率超过外国D.中国资本增长的前提是社会和平稳定15.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6.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17.据李景汉《北平郊外乡村生活》记载: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作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已婚117名妇女中缠足者仍有31人,占27%,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人们的审美观念受传统习惯影响B.人们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C.当时北京地区社会风气较为自由D.辛亥革命在农村地区的影响有限1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致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C.新旧风俗相互交织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19.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20.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2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B.1901~1911C.1912~1927D.1928~193722.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l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23.英国的“圈地运动”始于12世纪,是指地主强行圈占公有地,剥夺公薄持有农土地,或强买自由持有农土地办牧场和农场。对“圈地运动”理解正确的是①“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②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业③造就了广大的国际市场④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造就了两大新的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2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B.使欧洲从此居于世界中心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D.直观反映了大国兴衰历程25.有人说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的问世增加了人类的臂力,第二次是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伸展了人类的脑力,使人类拥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下列有关这两次科技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科学与技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为一体②电子计算机能够取代人脑③动力时代和信息时代缩短了世界的距离④都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A.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26.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有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你认为材料中“修正主义者”极力反对的人可能是①亚当斯密②罗斯福③胡佛④凯恩斯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27.196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l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据日本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统计》,“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这说明日本A.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B.开始采用宏观干预的经济政策C.实施了计划经济D.通过“倍增计划”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与19世纪晚期相比促成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福利国家制度确立和扩展B.重视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C.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推动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施29.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A.推行“以工代赈”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30.胡佛担任总统期间,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由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下列哪一结论A.罗斯福新政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政策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B.胡佛的政策说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行不通的C.胡佛事实上已放弃自由放任政策D.胡佛对危机缺乏正确认识,实施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调节的偏激政策31.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说明了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32.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33.有史家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20世
本文标题: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9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