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建设[摘要]本文结合案例,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几种生态经济模式及其有益的启示。利用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案例,描绘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创新路线:末端治理―绿色技术的工艺组合―可持续产品及其价值链创造―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江西铜业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表明:以开发废弃物再利用基础创新为基础,在企业的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静脉产业本质上是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相比,发展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分类的中介组织和物流系统是发展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关键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静脉经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062.2;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3-0073-12[作者简介]胡振鹏(1948―),男,江西星子人,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资源环境管理研究;(江西南昌330029)傅静(1989―),女,江西临川人,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规划设计研究。(江西南昌330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体流动大型浅水湖泊生境变化对氮磷扩散消减的影响研究――以鄱阳湖为例”(41261053)、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与保护、修复研究”(20133BCB24012)的阶段性成果。Title:TheEcologicalEconomicConstructioninPoyangLakeEcologicalEconomicZoneAuthors:HuZhenpeng&FuJingAbstract:Severalpatternsofeco-economicconstructioninPoyangLakeEcologicalEconomicZoneandtheirinspirationareintroducedinthispaper,combiningwithcaseanalysis.Technologyinnovationpathofdevelopingecologicaleconomy,whichisEnd-treatment--Processcombinationofgreentechnologies--Creationofsustainableproductsandtheirvaluechains--Technologyupgradingoftraditionalindustries,isdescribedbythecaseofdevelopingefficientecologicalagriculturethroughusingthelivestockandpoultrywaste.ThecaseofdevelopingcirculareconomyinJiangxiCopperCompanyshowsthatitispossibletomakeconducivesocial,economicalandenvironmentalbenefitsbythewaysofthefoundationinnovationsofdevelopingwasterecycling,transformingwasteintoassetsandformingproductlinesandnetworkineverystep,andusingeffectiveproductsinsteadofnon-profititems.Thevenousindustryisessentiallyacirculareconomyinsocialdimension.Comparedwithinternalrecycleeconomy,thedevelopmentofwastecollection,transportationandclassificationofintermediaryorganizationsandthelogisticssystemaretheimportantpartsofcirculareconomydevelopmentinsocietylevel.Keywords:ecologicaleconomy;recyclingeconomy;venouseconomy;PoyangLakeEcologicalEconomicZone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江西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十八大精神,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以过去积累的技术为基础,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高效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新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机制初步建立”的奋斗目标,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体系等方面改革创新,创建了一批生态经济模式。本文结合案例介绍研究几种主要的生态经济模式,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体会。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征:(1)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可持续利用;(2)提供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3)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4)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5)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乡财力;(6)推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近年来,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由此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畜禽规模养殖产生的粪尿处理为纽带,把农、林、果、牧、渔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一)规模养猪遭遇环境瓶颈江西有着悠久的养猪历史,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后,农户利用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养猪成为生猪生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赣南农民创造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①,全省20%农户建设了户用沼气池。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户散养生猪逐步减少,规模养猪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生猪年出栏量突破3000万头,其中90%由养猪场提供。按照年存栏生猪500头计算,全省共有规模化养猪场10652个,其中年出栏数达万头以上的258个。生猪规模养殖是一种专业化生产方式,除了具有规模效益以外,在疫病防治、品种更新换代、销售市场拓展等方面具有农户家庭养猪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生猪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粪尿得不到妥善处置和充分利用,将对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危害:大多数养猪场仅设置了一个堆粪场和沉淀池存放粪尿,猪场周边蚊蝇成群、臭气熏天;猪粪卖给或送给农民做肥料,剩余的任其风吹雨淋,粪水肆意流淌;猪尿和冲洗猪栏废水经过沉淀池后,直接排放到河道、水库中,污染地表水,进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有些猪场建在河道或水库旁边,甚至建在四面环水的河流江心洲上,对环境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有些养猪场修建了沼气池,用厌氧法来处理猪粪尿,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了污染物质,但是猪粪尿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沼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沼气朝空中排放,其温室效应是CO2的6~8倍;沼液直接排放到山溪、沟渠、水库或鱼塘中,使得水稻疯长,粮食减产;水库、鱼塘变为臭水塘,鱼儿也无法生存。猪粪尿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农耕时代一直是种植业的主要肥料来源。猪粪尿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中含有丰富的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的营养元素;沼渣中除了沼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外,还有腐植酸等有机物质。利用沼液、沼渣做肥料或养鱼饲料,建立“农林牧果渔”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不仅可以使物质循环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而且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与农户“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相比,利用养猪场粪尿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其一,农户是一个基本生产单元,可以独立自主地支配各种资源,较灵活地组织独立的生态农业体系。规模养猪一般是专业化生产,猪场业主一般不从事其他农业生产,即使对猪粪尿进行了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除了自己使用一部分外,大部分还需要其他企业或农户来使用。利用场粪尿资源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政府的引导、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其二,规模养猪是集约化生产,常年产生大量的猪粪尿。许多农作物对肥料的需要具有季节性,需要一定规模、多种形式的产业链才能全部消化大型猪场的粪尿资源。因此,以规模养猪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不能直接套用或简单放大农户“猪―沼―果”模式,必须根据养猪场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从发展现代农业出发,研究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律、系统结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以沼气、沼液和沼渣有效、充分利用为纽带,使种植业、畜牧业、果业、渔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挥生态农业的整体功能,多次分层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并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二)三类典型的猪场生态农业模式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许多养猪场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猪场产生的粪尿资源带动农林牧渔生态经济发展,形成了许多有效模式,按照猪场规模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类典型模式。1.小型猪场的生态农业模式小型猪场一般年存栏牲猪500头以下,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创新组织形式,将农户“猪―沼―果”模式放大,养猪专业户将猪场分散建设在不同的地方,猪场的规模不大,以便周边村民充分利用猪场的沼液、沼渣和沼气。比如高安县的小型养猪场,投入资金50000元修建2个70m3沼气池和一个20m3的储气柜,猪粪尿和冲栏水全部进入沼气池厌氧处理,抽取沼液代替自来水冲洗猪栏,猪场周边闻不到臭气。通过协议的方式,沼气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家用,沼液和沼渣以较低的价格卖给村民做肥料。当地农业生产以水稻、桑蚕、中药材种植为主,秋冬季节水稻不需要肥料时,桑树、中药材仍需要施肥,一年四季沼液都得到充分利用,养猪专业户与村民的关系十分融洽(见图1)。2.中型猪场的生态农业模式中型猪场一般年出栏肉猪万头以下。由于猪粪尿数量较多,简单地放大农户“猪―沼―果”模式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厌氧处理后的沼气、沼液需要用多种形式消化利用。萍乡市泰华养猪场采用“猪场+养猪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猪―沼―农―果”生态农业。①泰华猪场位于萍乡市湘东区,当地以水稻种植和生猪养殖为主。泰华猪场的猪舍建在山坡上,南面有一0.4hm2的水塘,是当地农田灌溉水源之一,水塘下面有一灌溉水渠,灌溉全村的水田。猪场一年出栏肉猪4000余头,一般存栏生猪2000头左右。猪场先后修建3个沼气池共270m3。2006年以前,与其他许多养猪场一样,沼气池产生的沼气除了自用外,直接排入大气;沼液排入水塘,农户取水灌溉时,沼液也进入稻田。由于氮元素过多,致使水稻“疯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2004年的减产率高达45.5%)。秋冬季节,稻田不需要灌溉时,沼液顺沟渠直接排放到下游水域中,对沿途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2007年开始,在当地政府和南昌大学的支持与帮助下,泰华猪场坚持“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优化组合各种先进技术,包括传统农业中的有效技术,构建规模种养生态农业系统,综合利用沼气和沼液。首先,修建储气罐和铺设管道将沼气免费输送给周边100家农户、镇敬老院和一家工业陶瓷公司作为生活用气。
本文标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5097 .html